成语拼音:míng qiāo míng dǎ
成语解释:指人说话直接与做事率直,不搞背后动作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状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人说话与做事
繁体字形:明敲明打
英文翻译:Knock and hit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敲:1.在物体上面打,使发出声音:敲门。敲锣打鼓。2.敲竹杠;敲诈: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,往往就要敲一下子。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什么是“明敲明打”?这个词听起来像不像两个人面对面拍桌子谈判的样子?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“直接表达诉求,不绕弯子”的沟通方式。比如同事A对同事B说:“你上周的数据分析漏了关键指标,建议重新核对。”——没有铺垫,没有暗示,问题被摊在阳光下讨论。这种风格看似简单,但为什么现实中很少人能做到?
举个例子:团队开会时,小李发现项目方案有明显漏洞。如果选择“明敲明打”,他可能会说:“第二部分的预算分配比例需要调整,因为设备采购费被低估了20%。”而更常见的场景是:“这个方案整体不错,不过某些细节或许还能优化……”前者像手术刀精准定位,后者却像雾里看花。哪种方式更能推动问题解决?答案显而易见,但人们往往因顾虑关系而选择委婉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在技术团队和创意团队中,“明敲明打”的接受度截然不同。程序员调试代码时,系统会直接报错提示“第38行语法错误”;而设计师收到反馈时,常听到“这个配色方案很有创意,不过或许可以尝试更多可能性”。这背后反映着不同领域对“直接性”的容忍阈值,就像有的土壤适合仙人掌,有的适合苔藓。
我个人在跨国项目协作中发现,德国同事的沟通方式最接近“明敲明打”。他们会在邮件正文直接用红色标注问题点,附件里则是详细的问题编号清单。这种习惯起初让中国团队感到不适,但三个月后,项目推进效率提升了40%。这让我思考:或许我们应该把“直率”看作工具而非性格,就像使用显微镜时不需要考虑镜片是否温柔。
如何修炼这种沟通艺术?有个“三明治沟通法”值得尝试:明确事实+表达影响+建议方案。比如:“目前交货延迟了3天(事实)——导致客户可能取消订单(影响)——建议今晚优先处理这批货物(方案)”。既保持了问题的清晰度,又提供了解决路径,就像给苦药裹上糖衣,但核心药效丝毫不减。
下次当你准备说“可能”“或许”时,不妨想象自己在操作一台CT机——病灶位置需要准确定位才能有效治疗。毕竟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清晰的表达不是尖刻,而是对他人注意力的尊重。当阳光照进房间,灰尘自然会显现,但我们要做的不是躲避光线,而是学会优雅地打扫房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