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ì chéng yuè kè
成语解释:每日每月按一定的程序课试。形容因循守旧,无所创新。
成语出处:清·莫友芝《〈巢经堂诗钞〉序》:“[子尹]不肯以诗人自居。当其兴到,顷刻千言;无所感触,或经时不作一字,又脱稿不自收拾,子弟钞存十之三四而已。而其盘盘之气,熊熊之光,浏漓顿挫,不主故常,以视近世日程月课,楦酿篇牍,自张风雅者,其贵贱何如也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等
繁体字形:日程月課
英文翻译:Daily and monthly courses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程:1.规章;法式:章程。程式。2.道路;路段:登程。送了一程又一程。3.行进的距离:射程。里程。4.次序:议程。日程。5.度量;计量:计日程功。
月:1.月球;月亮:月食。月光。赏月。2.计时的单位,公历1年分为12个月。3.每月的:月刊。月产量。4.形状像月亮的;圆的:月琴。月饼。5.姓。
课:1.有计划的分段教学:上课。下课。星期五下午没课。2.教学的科目:主课。语文课。这学期共有五门课。3.教学的时间单位:一节课。4.教材的段落:这本教科书共有二十五课。5.旧时某些机关、学校、工厂等按工作性质分设的行政单位:秘书课。会计课。6.旧指赋税:国课。完粮交课。7.征收(赋税):课税。8.占卜的一种:起课。卜课。
“日程月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“日积月累”有相似的内涵,指通过长期规律性的行动达成目标。比如一位程序员每天花半小时阅读技术文档,三年后竟能独立开发复杂系统,这就是日程月课的力量。
有人问:为什么非要每天做?突击学习不行吗?想象给气球打气:一次猛充可能炸裂,匀速注入才能稳稳膨胀。语言学习者每天记忆15个单词,一年就能掌握5000+词汇量,而考前通宵背300个单词,三天后可能忘掉大半。
健身房里常见有趣现象:每周三次规律训练的人,比每月突击两次高强度锻炼者进步更快。肌肉记忆的形成需要持续性刺激,就像陶艺师傅捏土,每天修正细微形状差异,最终烧制出完美瓷器。
现代人最大的认知误区,是低估微小行动的价值。我观察过自媒体创作者的真实案例:坚持每日输出500字的人,三个月后内容质量明显优于周更选手。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,而是思维模式在持续实践中完成了迭代升级。
有人质疑:机械重复不会变成无效努力吗?这里藏着关键区别——真正的日程月课需要动态调整。好比农民根据节气变化调整农事,职场人每月复盘工作方法,既保持节奏又避免陷入惯性思维。
在碎片化信息轰炸的今天,能守住日程月课的人往往走得更远。他们像修钟表的匠人,每个齿轮的精准咬合最终成就整点时分的完美报时。这种持续力本身已成稀缺能力,比天赋更能预测长期成就。
下次觉得目标遥不可及时,试着拆解成每日可执行的“微课程”。当这些行动像刷牙般成为生活惯性时,你会突然发现:那些曾以为需要奇迹才能到达的山顶,早已被日常脚步丈量完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