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áng yì xié chū
成语解释:逸:引申为超出。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
成语出处:茅盾《白杨礼赞》:“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,而且紧紧靠拢,也象加过人工似的,成为一束,绝不旁逸斜出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树木等
繁体字形:旁逸斜出
英文翻译:Parachute obliquely
旁:[páng]1.左右两侧:旁边。旁侧。旁门。旁出。旁听。旁若无人。2.其他,另外:旁人。旁的话。触类旁通。责无旁贷。旁证。旁白(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)。旁落。3.广,广泛:旁征博引。4.邪、偏:旁门左道。5.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:偏旁。竖心旁儿。[bàng]古同“傍”,靠。
逸:1.安乐;安闲:安逸。以逸待劳。一劳永逸。2.逃跑:奔逸。逃逸。3.避世隐居:隐逸。逸民。4.散失;失传:逸文。逸书。逸事。逸闻。5.超过一般:超逸。逸群。
斜:1.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:斜线。斜对面是学校。2.倾斜:斜着身子坐下。3.姓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提到"旁逸斜出"这个成语,你可能会联想到植物生长时的自然姿态。比如庭院里那棵老槐树,枝干并不笔直向上,反而有几根粗壮的侧枝向东南方向伸展,这种自然生长的状态恰恰印证了成语的本意——形容事物不按常规路径发展。
有个有趣的疑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具体事物吗?其实在日常交流中,我们可以说"他的创业思路总是旁逸斜出,常常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商业模式"。这里既保留了本意,又赋予了创新突破的褒义色彩,说明成语的运用可以随着语境灵活变化。
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:团队讨论方案时,有人突然提出完全跳出框架的解决方案。这时候组长笑着说:"小王这个旁逸斜出的点子,说不定能打开新局面呢。"这种用法既肯定了创新思维,又巧妙化解了可能存在的质疑,展现了汉语表达的智慧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妙之处在于它中性而富有画面感的表达。就像春天爬山时看到的野樱桃树,虽然枝干歪斜却结满果实,反而比笔直的树木更具生命力。生活中那些不循规蹈矩的尝试,或许正是通向新可能性的钥匙。
有读者可能会问:使用这个成语要注意什么?关键在于把握分寸。在需要突破常规的场合,它可以是积极的赞美;而在强调纪律性的场景,则可能带有轻微批评意味。比如老师评价学生作业:"文章结构旁逸斜出,下次要注意逻辑主线",这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现代城市里刻意保留的"网红歪脖子树",恰恰证明了人们潜意识里对自然生长状态的欣赏。这或许能给我们启发——在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,保留些"旁逸斜出"的个性空间,往往能让事物焕发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