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páng
  • qiú
  • kǎ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áng qiú bó kǎo

成语解释:多方搜求,广泛考证。

成语出处:鲁迅《“皇汉医学”》:“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,旁求博考,洵大观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说话或写文章

繁体字形:旁裘博考

英文翻译:Seeking broad knowledge

旁求博考的意思

旁:[páng]1.左右两侧:旁边。旁侧。旁门。旁出。旁听。旁若无人。2.其他,另外:旁人。旁的话。触类旁通。责无旁贷。旁证。旁白(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)。旁落。3.广,广泛:旁征博引。4.邪、偏:旁门左道。5.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:偏旁。竖心旁儿。[bàng]古同“”,靠。
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
博:1.(量)多;丰富:渊博。地大物博。博而不精。2.通晓:博古通今。3.大:宽衣博带。4.姓。5.博取;取得:聊博一笑。以博欢心。6.古代的一种棋戏,后来泛指赌博:博徒。博局。

考:1.测验;考试:高考。大考。2.提出问题让对方回答:一下子被考住了。3.检查:考勤。4.研究:考古。5.指死去的父亲:先考。

成语评论

旁求博考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说白了就是“多查资料、多问人”。比如小王想研究宋代饮食文化,他不仅翻遍了图书馆的古籍,还跑到博物馆找专家请教,甚至自己复刻了当时的食谱——这就是典型的旁求博考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查资料?”其实就像网购要看买家秀一样,只看一家店铺容易踩坑。去年有个网红餐厅被曝光用预制菜,就是因为食客们只相信营销文案,没人去查食材供应链。

工作中更需要这种精神。市场部小李准备竞品分析时,不仅下载了20份行业报告,还伪装成客户给对手公司打电话。结果发现,某品牌宣称的“黑科技”其实是贴牌生产。这种深度挖掘,光靠百度首页的链接可做不到。

现在有个矛盾:信息越多反而越难判断真假。就像刷短视频学历史,可能连着刷十条,十条讲的都不一样。这时候就需要像老中医抓药似的,把不同来源的信息放在秤上掂量,看哪边的说法能互相印证。

我个人觉得,在AI生成内容泛滥的今天,“旁求博考”反而成了防忽悠神器。上个月看到篇讲区块链的文章,作者引用了七八个外国论文,结果用翻译软件一查,发现全是编造的期刊名称。要是当时多问句“这个资料靠谱吗”,可能就不会被带偏了。

不过也要注意别掉进另一个陷阱。就像邻居张叔研究养生,微信收藏了500篇“权威文章”,从喝绿豆汤治癌到撞树养生无所不包。这种只求数量不看质量的“伪考证”,反而比不查资料更危险。

说到底,旁求博考就像吃自助餐,关键不是把所有菜品堆在盘子里,而是要学会搭配。去年写毕业论文时,我整理了300多篇文献,最后真正用到的就三十来篇。但正是那些看似没用的资料,帮我划清了知识边界,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深挖。

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:年轻人买手机前会看50个测评视频,但相亲时却凭第一印象下结论。或许在生活中,我们更需要把这种考证精神从数码产品延伸到真实的人际交往中。毕竟,了解一个人可比了解手机参数复杂多了。

"旁求博考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