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páng
  • sōu
  • yuǎn
  • sh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áng sōu yuǎn shào

成语解释:广泛搜集,远承古人。
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寻坠绪之茫茫,独旁搜而远绍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写作等

繁体字形:旁搜遠紹

英文翻译:Search far and wide

旁搜远绍的意思

旁:[páng]1.左右两侧:旁边。旁侧。旁门。旁出。旁听。旁若无人。2.其他,另外:旁人。旁的话。触类旁通。责无旁贷。旁证。旁白(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)。旁落。3.广,广泛:旁征博引。4.邪、偏:旁门左道。5.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:偏旁。竖心旁儿。[bàng]古同“”,靠。

搜:1.寻找:搜集。搜罗。搜求。2.搜查:搜身。搜腰。搜捕。什么也没搜着。

远:[yuǎn]1.距离长,与“近”相对:远方。远道。远程。远景。远足(较远的徒步旅行)。远见(远大的眼光)。远虑。远谋。远客。遥远。远走高飞。舍近就远。2.时间长:远古。远祖。长远。永远。3.关系疏,不亲密:远亲。疏远。远支。4.深奥:言近旨远。5.姓。[yuàn]避开:近君子,远小人。

绍:1.接续;继承。2.指浙江绍兴:绍剧。

成语评论

旁搜远绍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学术范儿,但它究竟能用在哪些实际场景里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比如你正在写一篇关于古代茶文化的论文,为了找到最原始的资料,你不仅翻遍了图书馆的地方志,还托朋友从海外博物馆复印了宋代的手稿。这时候别人夸你“做研究真是旁搜远绍”,是不是比单纯说“认真”更有画面感?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博览群书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关键在于动作的主动性。“旁搜远绍”更像侦探破案——既要横向搜索各种线索(旁搜),还要纵向追溯历史脉络(远绍)。就像考古队发掘遗址时,既要对比同时期其他文明的特征,又要梳理这个地区上千年的演变过程。

工作中怎么用这个词呢?想象你负责设计一款智能手表。市场部同事整理用户调研,工程师研究新材料,你还联系了医学院探讨健康监测标准。这种跨领域整合资源的行为,老板完全可以说:“这个项目能成功,全靠团队旁搜远绍的协作精神。”这里既肯定了信息收集的广度,也暗含了对专业深度的追求。

不过有个现实问题:信息爆炸的时代,广泛搜集会不会反而让人迷失?我曾在写行业报告时深有体会——打开二十个网页标签,下载八份白皮书,最后盯着满屏资料发愣。这时候才明白,“旁搜远绍”不是无差别囤积信息,而是要像蜜蜂采蜜,带着明确目标在不同花丛间穿梭。比如先框定“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”这个核心,再去关联政策文件、专利数据和专家访谈,反而能织出一张逻辑网。

有个有趣的发现:这个成语在科技创新领域特别适用。某次参观航天研究所,工程师指着火箭燃料舱说:“这里用的密封技术,是我们从深海潜艇、医疗导管甚至传统酿酒工艺里旁搜远绍得来的灵感。”原来跨界不是时髦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论。
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书桌上的文献堆成小山。那些在故纸堆里钩沉索隐的学者,实验室里反复调试参数的研究员,甚至是认真对比三十款口红试色的美妆博主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“旁搜远绍”的精神——世界本是张巨大的信息网,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编织方式。

旁搜远绍的造句

  1. 造句 《书学美学詹言》既有考证钩稽,又有评述阐释;既有旁搜远绍,又有烛幽索隐。
  2. 造句 倘若智永书斋内旁搜远绍博涉诸家,书斋外情纵山川意驰草木,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必定更加丰富多彩,笔下自有新气象。
  3. 造句 苏三可以如此旁搜远绍,博通“四海”,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网络。
  4. 造句 为区区一字而旁搜远绍、索隐发微,此种治学精神和严正的文化坚守令人感佩。
  5. 造句 邓石如的书法则打破了传统的帖学规范,旁搜远绍,继承和开启了二王以后绝迹的碑版书风,堪称划时代的突破。
  6. 造句 田玉琪先生知难而进,旁搜远绍,积数年潜研之功,以一部厚重的《徘徊于七宝楼台———吴文英词研究》(下简称《徘徊》),适时弥补了学界的这种缺憾。
  7. 造句 夏承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数年的精力旁搜远绍,匡谬决疑,在《词学季刊》上发表了《张子野年谱》等。
  8. 造句 其《乐制》汇于王朝礼,其《乐舞》汇于祭礼,上下千载,旁搜远绍,昭示前圣礼乐之非迂,而将期古乐之复见于今,熹盖深致意焉。
  9. 造句 而且大部分资料明明是“二手资料”的转引,作者却标示为原引文献,便抹杀了资料发现者旁搜远绍的苦功。

"旁搜远绍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