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áng zhèng bó fǎng
成语解释:旁:广泛;征:征求;博:广博。指大量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
成语出处:鲁迅《读书杂谈》:“无论读,无论做,倘若旁征博访,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说话或写文章
繁体字形:旁征博访
英文翻译:A visit by pangzheng
旁:[páng]1.左右两侧:旁边。旁侧。旁门。旁出。旁听。旁若无人。2.其他,另外:旁人。旁的话。触类旁通。责无旁贷。旁证。旁白(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)。旁落。3.广,广泛:旁征博引。4.邪、偏:旁门左道。5.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:偏旁。竖心旁儿。[bàng]古同“傍”,靠。
征:1.走远路(多指军队):征途。长征。2.征讨:出征。南征北战。3.政府召集人民服务:征兵。应征入伍。4.征收:征税。5.征用:征地。6.征求:征稿。征文。7.证明;证验:文献足征。信而有征。有实物可征。8.表露出来的迹象;现象:征候。象征。特征。“徵”
博:1.(量)多;丰富:渊博。地大物博。博而不精。2.通晓:博古通今。3.大:宽衣博带。4.姓。5.博取;取得:聊博一笑。以博欢心。6.古代的一种棋戏,后来泛指赌博:博徒。博局。
访:1.访问;探问:访友。来访。2.向人询问调查:访查。采访。
“旁征博引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学术论文里的专业术语?其实它的日常应用比你想象中更有烟火气。举个例子:小区业主群里争论垃圾分类方法时,王叔突然引用了宋代《梦溪笔谈》中关于堆肥的记载,还搬出日本垃圾处理体系的纪录片片段,最后用居委会下发的红头文件收尾——这种用多角度证据支撑观点的模式,不就是活生生的“旁征博引”吗?
有人可能会问:普通人需要掌握这种“掉书袋”的技能吗?去年公司年会上的真实场景或许能给出答案。实习生小李在汇报市场方案时,既展示了抖音的爆款视频数据,又对比了九十年代央视广告的传播逻辑,最后用《孙子兵法》里的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收尾,让原本昏昏欲睡的高管们集体坐直了身体。这说明恰当引用多元素材,能让观点既有历史纵深感,又具备现实穿透力。
但凡事过犹不及。记得大学时有位教授,讲解《红楼梦》的宴会场景时,从商周青铜器聊到法式甜点摆盘,十五分钟还没进入正题。这种看似渊博的“知识炫耀”,反而模糊了表达重点。可见“旁征博引”真正的精髓,不在于展示多少资料,而在于筛选出最能直达人心的证据链。
在短视频当道的今天,这个成语其实有了新内涵。有个做科普视频的95后博主告诉我,他每条三分钟的视频里至少要穿插文献截图、动画演示和街头采访三种素材形式——这不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“旁征博引”吗?当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,多维度信息呈现反而成了抓住注意力的必备技能。
有个细节常被忽略:这个成语中的“旁”字其实暗含智慧。就像做菜时主食材与调料的配比,核心观点与辅助证据需要保持微妙平衡。去年参加行业论坛时,有位演讲者用NASA航天器隔热材料的技术突破,类比中小企业破局之道,这种跨维度的联想能力,让“旁征博引”真正成为了思维跃迁的跳板。
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——它不再是学者专属的学术体操,而是信息时代人人都该掌握的沟通艺术。下次给父母解释网购优惠规则时,试试结合超市促销海报、移动支付发展史和家庭记账本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说服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