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ī xū zhī bào
成语解释:斯须:短暂;报:报答。指微小的报答
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3回:“行者道:‘不敢,向蒙莫大之恩,未展斯须之报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斯須之報
英文翻译:A report of need
斯:1.文言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;这里:斯人。生于斯。2.文言连词。于是;就。3.上古汉语指劈、砍:斧以斯之。
须:1.助动词。须要:务须。必须。须知。事前须做好准备。2.姓。3.等待;等到。4.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,后来泛指胡须:须发。须眉。5.须子:触须。花须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报:1.传达;告诉:报告。报名。2.传达新闻、消息的文字或信号:报纸。捷报。电报。3.某些刊物:周报。学报。4.报答;报复:报恩。报仇。报应。
“斯须之报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短时间内就能得到的回报。比如你帮朋友一个小忙,对方立马请你喝奶茶,这就是一种“斯须之报”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总希望付出能快速看到结果?
举个例子,职场新人小李熬夜做完项目方案,老板第二天就给他发了奖金。这种“立竿见影”的反馈当然让人开心,但小李心里也犯嘀咕:如果下次努力没被看见,还要不要继续拼?这里其实藏着成语的关键——短时效应的两面性。短期回报能激发动力,但过度依赖可能让人失去长远规划的耐心。
另一个例子是备考突击。小王考前三天疯狂刷题,结果低空飘过考试。这算不算“斯须之报”?表面看是成功了,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经不起时间考验。这时候我们发现,成语背后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效率与质量的平衡。就像煮汤用猛火虽快,却不如文火慢炖来得入味。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对“快反馈”的追求让这个成语更值得玩味。外卖30分钟送达、短视频15秒爆点、甚至知识付费都标榜“三天速成”。但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那些没有即时回报的努力里。比如每天读10页书、坚持运动半小时,这些“慢动作”反而可能在某个时刻带来惊喜。
最后想说的是,斯须之报就像生活中的甜点,偶尔吃一块很幸福,但顿顿当主食就会出问题。与其纠结每次付出是否立刻有结果,不如把注意力放在“持续做对的事”上。毕竟人生不是自动售货机,投币后立刻掉饮料的剧本,可能只存在于童话故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