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ù jī bù ǒu
成语解释:奇:单数;数奇:命运不好;不偶:不遇。指遭遇不顺利
成语出处:清·汪琬《资政大夫驻防京口协领祖公墓志铭》:“官止于协领,年止于下寿,抑何数奇不偶也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數奇不偶
英文翻译:Odd but not even
数:[shù]1.数目:次数。数额。2.几;几个:数次。数日。3.天数;命运:气数。在数难逃。4.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。由于生产实践对计数和测量的需要,首先产生了自然数(正整数),后又逐渐产生了分数、零、无理数、负数、虚数等。5.一种语法范畴。表示名词、代词所指事物的数量。6.指数学:数理化。[shǔ]1.点算:数数(shù)。数不清。2.比较起来最突出:数得上。数一数二。3.责备;列举错误:数说。数落。[shuò]屡次:频数。
奇:[qí]1.罕见的;特殊的;非常的:奇事。奇闻。奇志。奇勋。奇耻大辱。商品奇缺。山势奇险。2.出人意料的;令人难测的:奇兵。奇袭。出奇制胜。3.惊异:惊奇。不足为奇。4.姓。[jī]1.单的;不成对的(跟“偶”相对):奇数。奇偶。2.零数:五十有奇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偶:1.用木头、泥土等制成的人像:木偶。偶像。2.双数;成对的(跟“奇(jī)”相对):偶数。偶蹄类。无独有偶。3.配偶:佳偶。4.姓。5.偶然;偶尔:中途偶遇。偶一为之。偶感风寒。
“数奇不偶”这个成语源自《史记》,原指李广战功显赫却始终未能封侯的遭遇,如今常用来形容人命运不济或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。比如职场中有人感叹:“明明方案打磨了三个月,客户却临时换了对接人,真是数奇不偶啊!”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。
为什么说“数奇不偶”不等于宿命论?其实这个成语更像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而非消极认命。就像新手厨师严格按照食谱操作却做出黑暗料理,可能只是火候把控不当,未必代表没有烹饪天赋。重要的是在承认客观困难的同时保持复盘能力——下次改用电磁炉控制温度会不会更好?
创业者王磊的经历颇具代表性。他开发的智能水杯连续三年获得设计大奖,却因疫情导致供应链断裂无法量产。当员工用“数奇不偶”安慰他时,他反而调整策略转向技术授权模式,最终扭亏为盈。这印证了我的观察:所谓时运不济,往往隐藏着突破常规的契机。
如何在逆境中避免陷入“数奇不偶”的思维陷阱?不妨参考马拉松选手的“分段目标法”。当作家林清玄连续被退稿36次时,他没有归咎于时运,而是把每次退稿视为专业评审的免费指导,逐步完善写作技巧,最终成为散文大家。这种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可修正的短期挑战的思维,能有效破除命运决定的迷思。
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人用“数奇不偶”来自嘲生活挫折。这种幽默化解方式本身已是积极态度的体现,就像朋友聚会时调侃“今天外卖送错三次,我怕是触发了什么数奇不偶的隐藏任务”,既宣泄情绪又不失温暖。或许这正是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的生动演绎——承认命运的无常,但永远保留翻盘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