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o yì duō shù
成语解释:教:教诲;术:方法。教诲人有多种方法。
成语出处: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教亦多术矣,予不屑之教诲也者,是亦教诲之而已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教诲人有多种方法
繁体字形:教亦多術
英文翻译:Teaching and learning
教:[jiào]1.教导;教育:管教。请教。受教。因材施教。2.宗教:佛教。伊斯兰教。信教。在教。3.姓。4.使;令;让:教他无计可施。教我十分为难。[jiāo]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:教唱歌。教小孩儿识字。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。
亦:1.也(表示同样);也是:反之亦然。人云亦云。2.姓。
多:1.数量大(跟“少、寡”相对):多年。多种多样。多才多艺。多快好省。2.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;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(跟“少”相对):这句话多了一个字。你的钱给多了,还你吧。3.过分的;不必要的:多心。多嘴。多疑。4.(用在数量词后)表示有零头:五十多岁。两丈多高。三年多。5.表示相差的程度大:他比我强多了。这样摆好看得多。6.姓。7.用在感叹句里,表示程度很高: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!。这问题多不简单哪!8.指某种程度:无论山有多高,路有多陡,他总是走在前面。有多大劲使多大劲。
术:[shù]1.技艺:技术。艺术。武术。学术。不学无术。2.方法:战术。权术。心术。3.古代城市中的道路。[zhú]1.〔白术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状茎可入药。2.〔苍术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状茎可入药。[shú]古同“秫”,黏高梁。
“教亦多术”出自《孟子》,意思是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,没有固定套路。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用大白话解释就是:教人得灵活,别总用同一种方法硬塞知识。比如教小孩认字,有的孩子看图画记得快,有的跟着唱歌才记得牢——这不就是“术”的不同吗?
核心问题:为什么教育需要多种方法?想象你面前有一盒积木,如果只会用长方形搭房子,那永远搭不出桥梁或火箭。教育也一样:学生性格不同、学习节奏不同,单一方法就像只用一种积木,结果必然是有人跟不上。比如数学课上,老师用动画演示几何旋转,动手做模型推导公式,再让同学分组辩论解题思路——三种方法轮着用,总有一种能点亮学生的“啊哈时刻”。
职场培训里也有典型案例。新员工小张听理论课总打瞌睡,但跟着师傅实操两小时就掌握了设备操作;实习生小王在角色扮演中突然理解了客户沟通技巧。这让我想起以前带学生社团的经历:手把手教写作不如带他们采访真实人物,当文章里出现受访者的皱纹细节时,学生才真正懂了什么是观察描写。
关键矛盾:方法多会不会让教育变混乱?这里有个平衡点——方法多变不等于随意切换。就像厨师做菜,虽然煎炒烹炸都要会,但必须根据食材特性选择烹饪方式。教育者需要先观察学生的“认知口味”:逻辑型学习者适合思维导图,体验型学习者需要情景模拟,而视觉型学生可能对着信息图一点就通。
最近遇到个有趣例子:朋友教七十岁母亲用智能手机,发现口头讲解完全无效,改用冰箱贴当“模拟图标”教学反而成功。这恰好印证了教育心理学中的“近端发展区”理论——好的教学方法就像脚手架,必须搭在学习者现有认知的基础上。
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其实是对人性的尊重。每个学习者都是带着不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,有人是听觉型记忆者,有人需要肌肉记忆辅助,还有人得在错误中自我修正。就像花园里不会只浇一种营养液,真正的教育者手里应该常备着水壶、剪刀和支架,看准时机用对工具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:方法再多,内核始终是教育者的用心程度。见过用高科技互动课件却照本宣科的老师,也遇到过仅凭一支粉笔就能让学生眼睛发亮的先生。所谓“多术”,终究是服务于“把人教明白”这个朴素目标的手段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