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í guó wai huàn
成语解释: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。
成语出处: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国家局势
繁体字形:敵國外患
英文翻译:foreign aggression from enemy states
敌:1.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:敌人。敌军。2.敌人:仇敌。残敌。分清敌我。3.对抗;抵挡:所向无敌。寡不敌众。4.(力量)相等的:匹敌。势均力敌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患:1.祸害;灾难:患难。水患。防患未然。2.忧虑:忧患。患得患失。3.害(病):患病。患者。
“敌国外患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严肃,但它的核心意思是“外部的威胁或敌人”。比如,战国时期各国互相制衡,秦国面对六国合纵抗秦的局面,就是典型的“敌国外患”。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外部威胁反而能激发内部团结?其实道理很简单——当大家意识到“外敌”的存在时,更容易放下内部矛盾,像拧成一股绳的麻绳,共同抵御风险。
现代生活中也有类似场景。比如一家科技公司面对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时,研发团队会突然加快进度,市场部也会主动调整策略。这种“危机感”就像无形的鞭子,能让人从舒适区跳出来。我曾亲眼见过一家创业公司,在行业巨头入局后,团队反而开发出了更轻量化的产品,最终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。这说明“敌国外患”未必是坏事,关键看如何转化压力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个人成长需要“敌国外患”吗?举个学生时代的例子更直观。当班级里转来成绩优异的新同学,有些学生会感到威胁,但这种竞争压力往往能刺激他们更认真听课、主动请教老师。就像树木遇到强风会扎根更深,适度的外部挑战反而能激发潜能。当然,这需要积极的心态——如果把“外患”单纯看作阻碍,就容易陷入焦虑;若能将其视为成长的催化剂,结果就会大不相同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敌国外患”的作用存在边界。就像健身时举铁,适当的重量能增肌,过重则会受伤。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灭亡的教训就说明,当外部压力超过承受能力时,反而会导致系统崩溃。所以既要学会借力外部挑战,也要及时评估自身实力,在压力与能力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。
观察当下的国际商贸环境,关税壁垒、技术封锁等现象,本质上是放大的“敌国外患”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倒逼着不少企业开始自主研发芯片、探索新材料。就像竹子遇到石块压迫会改变生长方向,最终从石缝中探出更坚韧的枝干。这种应对策略,或许正是我们在复杂环境中需要培养的生存智慧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,你是希望永远风平浪静,还是愿意迎接风浪锻炼掌舵能力?答案或许因人而异,但不可否认的是,那些与风浪搏斗过的水手,往往更懂得如何调整船帆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