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àng zhū sì yí
成语解释:放:放逐;四夷: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。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
成语出处:鲁迅《对于批评家的希望》:“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,例如……出洋留学和‘放诸四夷’的区别,笋和竹的区别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放逐
繁体字形:放諸四夷
英文翻译:Put all the foreigners
放:1.解除约束,使自由:释放。放虎归山。把俘虏放回去。2.在一定的时间停止(学习、工作):放学。放工。3.放纵:放任。放声高歌。放言高论。4.让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动:放牛。放羊。5.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:放逐。流放。6.发出:放枪。放光。放冷箭。玉簪花放出阵阵的清香。7.点燃:放火。放爆竹。8.借钱给人,收取利息:放债。放款。9.扩展:放大。放宽。上衣的身长要放一寸。10.姓。
诸:1.众;许多:诸位。诸君。诸侯。诸子百家。2.姓。3.“之于(於)”或“之乎”的合音:付诸实施(=之于)。数易其稿,而后公诸社会(=之于)。有诸(=之乎)?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夷:1.平坦;平安:化险为夷。2.破坏建筑物(使成为平地):烧夷弹。夷为平地。3.灭掉;杀尽:夷灭。夷族。4.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,也泛称周边的民族:淮夷。四夷。5.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:夷情。华夷杂处。6.姓。
什么是“放诸四夷”?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策略?其实它源自《尚书》,原意是将政令或文化传播到偏远地区,如今常用来比喻广泛推行某种理念。举个栗子:某公司开发了环保包装技术,不仅在本国工厂使用,还放诸四夷推广到东南亚生产基地,就像把种子撒向不同土壤。
为什么古人要用“四夷”指代远方?这与古代中原王朝的天下观有关。“夷”最初指东方部落,后来演变为对四方族群的统称。比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,将丝绸之路上带回的葡萄种植技术放诸四夷,让这种水果从皇家园林走向民间田垄。这种空间上的延展性,恰恰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。
现代人还能怎么活用这个成语?想象你在策划社区读书会,最初只是小区里的三五书友,后来通过线上直播把读书活动放诸四夷,连海外华人都能参与讨论。这让我想到,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传播从来不是单行道——就像唐朝吸收胡旋舞改良成宫廷乐舞,今天我们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重塑传统。
有人可能疑惑:在全球化时代,还有“四夷”的概念吗?其实地理界限早已模糊,但认知差异依然存在。比如某科技企业将无障碍设计理念放诸四夷,不仅考虑健全用户,还为视障群体开发语音导航系统。这种思维边界的突破,或许正是古老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处在于动态感。它不像“四海一家”强调结果的完满,而是突出传播过程中的探索与适应。就像把蒲公英种子撒向四面八方,有的落在沃土,有的飘向石缝,但每颗种子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长可能。这种开放式的智慧,或许正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密码。
下次在工作会议听到“我们要扩大项目影响力”时,不妨试试说“不如把方案放诸四夷”。当古老词汇碰撞现代场景,语言就像活水般流淌起来,既能准确传达意图,又为日常交流增添文化意趣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本身就是在延续成语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