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ǎi
  • huàn
  • jiā
  • m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ǎi huàn jiā mén

成语解释: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。

成语出处:元·王仲文《救孝子》第一折:“若到阵上一战成功,但得一官半职,改换家门,可也母亲训子有功也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改换门庭

繁体字形:改换家門

英文翻译:change the status of one 's family

改换家门的意思

改:1.改变;更改:改口。改名。改朝换代。几年之间,家乡完全改了样子了。2.修改:改文章。这扇门太大,得往小里改一改。3.改正:改邪归正。有错误一定要改。4.姓。

换:1.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:交换。调换。2.变换;更换:换车。换人。换衣服。3.兑换。
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
门:1.房屋、车船或用围墙、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:前门。屋门。送货上门。2.装置在上述出入口,能开关的障碍物,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:铁门。栅栏门儿。两扇红漆大门。3.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:柜门儿。炉门儿。4.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:电门。闸门。球进门了。5.门径:窍门。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。6.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,现在指一般的家庭:张门王氏。长门长子。满门。双喜临门。7.宗教、学术思想上的派别:儒门。佛门。左道旁门。8.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:拜门。同门。门徒。9.一般事物的分类:分门别类。五花八门。10.姓。

成语评论

改换家门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要换个房子住,但实际上它真正的含义更深刻——指的是通过努力改变家族的社会地位或门第。比如古代寒门子弟考上状元,全家从平民变成官宦之家,这就是典型的“改换家门”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会执着于这件事?答案或许藏在“向上流动”的人性本能里,就像今天的年轻人通过高考、创业突破原生环境一样。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老张祖辈都是面朝黄土的农民,但他从小爱读书,后来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。工作后带着家人搬到城市,子女接受了更好的教育。这种代际跃迁的过程,就是现代版的“改换家门”。有意思的是,现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路径更多元了——有人靠直播带货年入百万,有人凭手艺开连锁店,不必再像古人那样只能依赖科举。

不过有个核心问题值得讨论:改换家门必须彻底脱离原生家庭吗?我倒觉得未必。认识个设计师朋友,她把老家竹编手艺改良成时尚单品,既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,又带着乡亲们共同富裕。这种“带着根脉向上生长”的模式,或许比完全割裂过去更有温度。就像成语说的“饮水思源”,改变门第的同时保留文化根基,反而能走得更稳当。

现实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同选择带来的差异。王姐在城里站稳脚跟后,坚持每周教社区老人用智能手机;而她的邻居李叔发达后却刻意回避乡下亲戚。两种“改换家门”的方式,折射出人们对身份认同的不同态度。这让我想到《论语》里“君子务本”的智慧——改变的是外在境遇,守住的是内在的本心。

观察当下社会,改换家门的门槛其实在降低。网络教育让山区孩子能接触到名校课程,灵活就业政策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有个外卖小哥的案例特别打动我:他白天送餐,晚上在短视频平台教物理,现在成了拥有百万粉丝的“平民教授”。这个时代最让人振奋的,或许是“家门”不再是固定的门框,而成了可以自己搭建的成长阶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