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ǎng
  • lái
  • wǎ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ǎng lái xī wǎng

成语解释:形容人来人往,非常热闹拥挤。
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非常热闹拥挤

繁体字形:攘來熈往

英文翻译:Hustle and bustle

攘来熙往的意思

攘:1.抢夺;侵犯;窃取:攘夺。2.排除:攘除。攘敌(抵御敌人)。3.捋起(衣袖):攘臂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熙:1.光明。2.欢喜;和乐:熙熙。3.兴旺。4.通“禧(xǐ)”。福。
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
成语评论

早晨的菜市场里,卖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,买菜的大爷大妈们提着篮子穿梭在摊位间,时不时停下来挑拣新鲜的西红柿。远处包子铺的蒸汽混着人群的热气升腾而上,整个街道像一锅煮沸的水——这就是“攘来熙往”最生动的画面。这种场景里,你能感受到什么?或许是一种蓬勃的生活气,又或是平凡日子里微小的热闹感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成语只能形容菜市场吗?”当然不是。周末的商场扶梯上,一家三口推着婴儿车艰难移动,年轻女孩捧着奶茶差点撞到迎面而来的快递员,玻璃橱窗前挤满了试口红的人——这些看似混乱却充满生机的片段,都在诠释“攘来熙往”的现代版本。它不单指物理空间的人流,更像是对群体活力的隐喻。

有趣的是,这种拥挤有时反而让人安心。去年跨年夜我在市中心广场等倒计时,虽然被挤得寸步难行,但听着周围不同口音的欢呼声,突然理解了成语里“熙”字的温度。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,共同构成了城市跳动的脉搏。

有人疑惑:“现在网购这么方便,这样的场景会消失吗?”我倒觉得不会。线上消费再便捷,也替代不了人与人的真实接触。就像社区公园里永远聚集着下棋的大爷、遛狗的主妇,这种“攘来熙往”的烟火气,始终是生活最本真的底色。

不过凡事都有两面。上周去网红餐厅打卡,排队两小时才吃上饭的经历让我反思:当“攘来熙往”变成过度拥挤,热闹就成了负担。或许我们需要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平衡,就像潮汐有涨落,人群的聚散也该有自然的节奏。

最后分享个小发现:观察不同场所的“攘来熙往”能读到城市性格。图书馆闭馆时涌出的人潮带着知识的余温,演唱会散场时的涌动裹挟着亢奋,而晚高峰地铁站的流动更像无声的默契。这些流动的风景,比任何静态的雕塑都更鲜活地记录着时代。

攘来熙往的造句

  1. 造句 直到楼蓝的背影完完全全消失在攘来熙往的人群中,木席才上前扶着有些脱力的肖漠向火车站里面慢慢走去……有些事情,旁人是帮不上忙的……
  2. 造句 跨着大步,板着个棺材脸,很快就朝前面攘来熙往的大街隐了进去。
  3. 造句 从景区到城区,攘来熙往的游客,带动了城乡百姓增收。
  4. 造句 昨天,深圳迎来新年第一个阳光普照的暖日,东部华侨城景区内游客攘来熙往,随处可见一家老小开心畅游的温馨场面。
  5. 造句 乐器展览会、2007上海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览会、2007上海国际风能大会暨技术和设备展接踵而至,近来上海各大展馆“档期”全部排满,展商和买家攘来熙往。
  6. 造句 秋兰回去很晚,补个觉,精神大爽,又过了一日,便是八月中秋节,果然攘来熙往,车如流水马如龙,一派繁荣兴盛景象。
  7. 造句 已经是深夜,龙耳城终于静了下来,唯有四季发财赌场仍是攘来熙往、人欢马叫。

"攘来熙往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