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ǎng wǎng xī lái
成语解释:形容人来人往,喧闹纷杂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货殖列传》: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非常热闹拥挤
繁体字形:攘往熈來
英文翻译:coming and going in crowds
攘:1.抢夺;侵犯;窃取:攘夺。2.排除:攘除。攘敌(抵御敌人)。3.捋起(衣袖):攘臂。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熙:1.光明。2.欢喜;和乐:熙熙。3.兴旺。4.通“禧(xǐ)”。福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“攘往熙来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,但它的场景你一定见过。比如周末的商场里,顾客们挤满过道,导购员忙着介绍新款,收银台前队伍排到电梯口——这不正是“人群往来纷杂,热闹非凡”的画面吗?
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它重点刻画的是“动态的繁忙感”。比如早高峰地铁站闸机前,有人小跑着刷卡进站,有人停在通道中间翻找交通卡,后面的人流像潮水般推着往前走。这种充满生机的混乱,恰恰是社会活力的具象化表达。
和“车水马龙”有什么区别?后者侧重交通工具的流动感,而“攘往熙来”更强调人流的交错感。就像网红景点里,举着自拍杆的游客在花坛前轮流拍照,导游的小红旗在人群里时隐时现,小吃摊主吆喝着递出竹签——每个个体都在完成自己的动线,共同编织出立体的热闹图景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其实有了新注解。比如直播带货时弹幕刷屏的评论区,凌晨三点依然亮着灯的写字楼,甚至是社交软件上不断弹出的消息提醒。这些“看不见的热闹”同样在诠释着信息时代的“攘往熙来”。
在我看来,这个成语就像一扇观察社会的万花筒。它提醒我们:那些看似无序的流动中,往往藏着经济脉搏的跳动,文化基因的传承,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集体叙事。下次堵在景区人潮中时,不妨换个角度感受这份独特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