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uō kē dǎ hòng
成语解释:犹言插科打诨。戏曲、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。
成语出处:明 汤显祖《南柯记 漫遣》:“自家扬州城中有名的一个溜二便是。一生浪荡,半世风流。但是晦气的人家,便请我撮科打哄;不管有趣的子弟,都与他钻懒帮闲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泛指开玩笑逗乐
繁体字形:撮科打哄
英文翻译:Make a fuss
撮:[cuō]1.聚合;聚拢:撮口呼。2.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:撮了一簸箕土。3.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:撮药。撮了点儿盐。4.摘取(要点):撮要。5.吃:我请你上馆子撮一顿。6.容量单位。10撮等于1勺。1市撮合1毫升。7.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:一撮盐。一撮芝麻。b)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:一小撮坏人。[zuǒ]用于成丛的毛发:一撮胡子。
科:1.学术或业务的类别:科目。文科。理科。专科。牙科。妇科。2.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(级别比处低,比股高):秘书科。财务科。总务处下面分三个科。3.科举考试,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:科场。登科。开科取士。4.科班:坐科。出科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科,如松柏目分为松科、杉科、柏科等,鸡形目分为雉科、松鸡科等。科以下为属。6.姓。7.法律条文:金科玉律。作奸犯科。8.判定(刑罚):科刑。科罪。科以罚金。9.古典戏曲剧本中,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,如笑科、饮酒科等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哄:[hǒng]1.哄骗:你这是哄我,我不信。2.哄逗,特指看(kān)小孩儿或带小孩儿:奶奶哄着孙子玩儿。[hōng]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:哄传。[hòng]吵闹;开玩笑:起哄。一哄而散。
什么是“撮科打哄”?这个词乍听有点陌生,其实就是指用夸张的言行逗人发笑,或者故意制造热闹气氛。比如公司开会时气氛凝重,小张突然模仿领导讲话的腔调说:“这个季度的KPI啊,咱们必须像火箭发射一样——点火、升空、然后炸成烟花!”全场顿时笑作一团,原本紧张的氛围烟消云散。
有人会问:这和普通开玩笑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撮科打哄”更强调主动调节氛围的意图。就像家庭聚餐时亲戚们争论不休,表妹突然举起果汁杯:“我宣布!本届'谁家孩子更优秀'辩论赛现在进入才艺展示环节!”说着就跳起刚学的街舞,这种有意识的破冰行为,正是这个成语的精髓。
在朋友聚会中遇到冷场,老王的做法堪称经典案例。他掏出手机打开前置摄像头:“来来来看镜头!这张合影要命名为'当代年轻人最生动的表情包素材'。”大家边笑边整理头发,话题自然转向最近的网络热梗。这种化尴尬为欢乐的能力,正是社交场合的润滑剂。
可能会疑惑:这种方式适合所有场合吗?我的观察是,分寸感尤为重要。就像上周社区志愿者会议上,小李本想用段子缓解居民投诉的紧张,结果说了句“咱们物业维修速度要是能赶上双十一快递就好了”,反而让投诉者觉得被嘲讽。可见幽默这把钥匙,必须对准合适的锁眼。
从个人经验看,现代人更需要这种智慧。地铁里陌生人手机外放时,一句“您这是准备开个人演唱会吗?需要观众打call吗?”往往比生硬指责更有效。但要注意的是,真正的撮科打哄应该像茶里的方糖——适量增添甜味,而不是掩盖茶香本身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现象:直播带货中主播常用“家人们三二一上链接”的吆喝,本质也是种商业化的撮科打哄。但过度使用时,就像反复加热的隔夜菜,再香的调料也救不回新鲜感。这提醒我们,任何营造气氛的手段,真诚才是最好的保鲜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