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 pō dǎ gǔn
成语解释:嘴里骂着泼辣的话,躺倒在地上打滚。同“打滚撒泼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0回:“他虽不敢还手,便也撒泼打滚,寻死觅活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为人
繁体字形:撒潑打滚
英文翻译:roll on the ground while screaming
撒:[sā]1.放开;张开:撒手。撒网。一撒线,风筝就上去了。2.尽量使出来或施展出来(贬义):撒赖。撒酒疯。[sǎ]1.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着扔出去;散布(东西):撒种。年糕上撒了一层白糖。2.散落;洒:把碗端平,别撒了汤。3.姓。
泼:1.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向外洒,使散开:扫地时,泼一点水,免得尘土飞扬。2.蛮横不讲理:撒泼。3.有魄力;有生气;有活力:他做事很泼。大伙儿干得真泼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滚:1.滚动;翻转:荷叶上滚着亮晶晶的水珠儿。2.走开;离开(含斥责意):滚开。你给我滚!3.(液体)翻腾,特指受热沸腾:滚开的水。锅里水滚了。4.使滚动;使在滚动中沾上(东西):滚元宵。滚雪球。利滚利。5.同“绲”6.姓。
“撒泼打滚”这个成语到底用在哪儿合适?咱们先看个场景:超市里有个小孩躺在地上蹬腿哭闹,非要买玩具,家长怎么拽都不起来。这时候旁边大妈摇摇头:“哎,这娃子撒泼打滚的毛病可不能惯着。”你看,这个词专门用来形容用极端方式无理取闹的行为。
有人会问:为什么不用“无理取闹”直接替代呢?其实区别藏在动作里——撒泼打滚必须带肢体动作的夸张表达。比如电视剧里常见的桥段:夫妻吵架时一方突然摔杯子砸碗,坐在地上拍着大腿哭嚎,这就是典型的撒泼打滚式表演,比单纯斗嘴更有视觉冲击力。
那成年人撒泼打滚真的有用吗?去年有个新闻:某男子在银行大厅打滚要求提前取定期存款。工作人员全程录像取证,最后警察来了直接把人架走。这说明现代社会更注重规则,撒泼打滚反而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。与其在地上滚得满身灰,不如坐下来好好说话。
换个角度想,撒泼打滚是不是情绪管理失败的表现?我有次在小区看到邻居家孩子想要小伙伴的滑板车,先是好好商量,被拒绝后突然倒地尖叫。这时候家长如果立刻妥协,等于告诉孩子:“闹得越凶得到越多”。个人觉得,与其事后教育,不如在孩子第一次尝试撒泼打滚时就用冷处理,让他明白这招不好使。
其实动物界也有类似行为,比如熊猫幼崽会抱着饲养员腿不撒手,兔子急了会跺脚。但人类作为高等生物,明明能用语言沟通,却选择退化到肢体抗争模式,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。下次遇到冲突时不妨想想:是当个理智沟通的成年人,还是做只凭本能行事的“情绪动物”?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。
观察身边那些处理矛盾的高手,他们往往有共同特点:语调平稳、逻辑清晰、适时让步。这些特质就像社会生活的润滑剂,比撒泼打滚制造的噪音有效得多。毕竟,满地打滚换来的可能是旁人手机里的表情包,而真诚对话收获的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