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uē
  • ti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uē tiān pū dì

成语解释:形容尽量搜括。

成语出处:元 武汉臣《玉壶春》第四折:“见倈子撅天扑地,不弱如打家劫舍杀人贼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贪官

繁体字形:撅天撲地

英文翻译:AI tianpudi

撅天扑地的意思

撅:[juē]1.翘起:撅嘴。撅尾巴。小辫撅着。2.折断:把竹竿撅折(shé)了。[jué]1.〔撅竖〕眼光浅,才识短,如“撅竖小人,无大经略”。2.古同“”,控掘。
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
扑:1.用力向前冲,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:孩子高兴得一下扑到我怀里来。和风扑面。香气扑鼻。2.把全部心力用到(工作、事业等上面):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。3.扑打;拍打:扑蝇。海鸥扑着翅膀,直冲海空。小孩的身上扑了一层痱子粉。4.伏:扑在桌上看地图。5.姓。
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撅天扑地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: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其实它并非标准成语,而是对“翻天覆地”或“铺天盖地”的误用或变形。不过语言本身是流动的,我们不妨借此机会聊聊“变化”与“冲击”这类主题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老张最近搬家,发现儿子把房间改成了电竞主题——墙面贴满游戏海报,设备线缆像蜘蛛网般缠绕。老张摇头叹气:“现在的年轻人,搞个房间都能撅天扑地!”这里的“撅天扑地”生动传达出颠覆性改变带来的视觉冲击。

为什么这种表达能引发共鸣?人类对剧烈变化天然敏感。就像第一次见到沙漠风暴的人,总会用“天地倒转”来形容漫天黄沙——这种夸张手法能快速传递信息接收者的震撼感。

职场中的“撅天扑地”时刻:公司突然推行全员数字化办公,纸质文件一夜消失,聊天群消息如潮水涌来。新员工小刘在茶水间嘀咕:“这改革也太撅天扑地了,我连饮水机按钮都找不着!”看似抱怨,实则暗含对时代更迭的微妙适应过程。

个人认为,这类非正式表达恰恰反映了语言的活力。就像智能手机刚普及时,老人常说“这玩意儿能把人撅到天上去”,用夸张修辞消解技术恐惧。语言创新本身,就是大众应对变化的智慧结晶。

如何理解这种语言现象?不妨将其看作文化滤镜。当新事物超出认知框架时,人们会本能地寻找具象化表达。“撅天扑地”式的创造,本质上是用已知概念丈量未知领域,就像古人用“铁马”形容火车般充满想象力。

下次遇到朋友说“元宇宙搞得我撅天扑地”,你会心一笑即可。这无关对错,而是鲜活的时代注脚——毕竟,能引发共情的表达,就是好语言。

"撅天扑地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