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ǎn
  • pèi
  • dēng
  • chē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ǎn pèi dēng chē

成语解释:揽辔:掌握马缰绳。指巡行各地监察吏治。

成语出处:唐·陈子昂《上军国利害事三条·出使》:“先自京师,而访豺狼,然后揽辔登车,以清天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巡行各地监察吏治

繁体字形:攬轡登車

英文翻译:Ride the bridle

揽辔登车的意思

揽:1.用胳膊围住别人,使靠近自己:母亲把孩子揽在怀里。2.用绳子等把松散的东西聚拢到一起,使不散开:把车上的柴火揽上点。3.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:包揽。揽买卖。他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了。4.把持:独揽大权。

辔: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:鞍辔。按辔徐行。

登:1.(人)由低处到高处(多指步行):登山。登陆。登车。一步登天。2.刊登或记载:登报。登记。他的名字登上了光荣榜。3.(谷物)成熟:五谷丰登。4.姓。5.同“”(dēng)。

车:[chē]1.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:火车。汽车。马车。一辆车。2.利用轮轴旋转的机具:纺车。滑车。水车。3.指机器:开车。车间。4.车削:车圆。车螺丝钉。5.用水车取水:车水。6.转动(多指身体):车过身来。7.姓。[jū]象棋棋子的一种。

成语评论

揽辔登车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实际生活中你肯定遇到过类似场景。比如一位新上任的部门经理,第一天上班就召集团队开会,主动梳理项目问题、分配任务,这不就像古人“抓住缰绳、登上马车”一样,准备带领大家出发吗?

这个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?其实它核心说的是一种“主动承担责任并开始行动”的态度。想象一下古代官员赴任的场景:他得先抓住马车的缰绳(揽辔),然后稳稳当当地登车(登车),这一套动作既展现了掌控全局的魄力,也暗示着即将踏上新征途的决心。

比如咱们熟悉的《三国演义》里,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,虽然没真的驾马车,但他连夜分析地图、制定战略规划的状态,完全符合“揽辔登车”的意境——既要有清晰的规划(揽辔),又要快速进入执行状态(登车)。

现代职场中这个成语特别实用。同事小张最近升职后,立刻梳理部门流程漏洞,还主动找跨部门协调资源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急,他说:“就像开车前要先检查仪表盘,发现问题不解决就上路,迟早会抛锚啊。”这种既把控方向又推动落实的做法,不就是活生生的“揽辔登车”吗?

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品质?观察身边那些能把事情做成的人,往往都是“左手握缰绳制定计划,右脚踩踏板开始行动”的类型。比如策划社区活动的王阿姨,她总是先挨家挨户收集意见(揽辔),然后第二天就带着志愿者开始布置场地(登车)。这种“边规划边行动”的节奏,反而比空等完美方案更高效。
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平衡感。就像骑自行车,光捏着车把不蹬会摔倒,只顾猛踩踏板不扶把又会失控。工作中常看到两类人:一类纠结于细节不敢行动,另一类盲目执行没有方向,而“揽辔登车”恰恰教我们如何优雅地兼顾两者。

下次当你接手新项目时,不妨试试这个思路:先花半小时理清关键节点(认真揽住缰绳),然后立刻联系相关同事开个短会(果断登上马车)。你会发现,这种“准备但不拖延”的状态,能让很多复杂任务变得脉络清晰。

其实“揽辔登车”的精神早已融入现代生活。就像周末自驾游前,你既会检查油表胎压,又不会因为备胎没换新就取消行程——把握必要的准备,同时保持出发的勇气,或许就是这个成语给当代人最好的启示。

"揽辔登车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