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ē sān lián sì
成语解释:接连不断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9回:“我又没逃了,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形容连续不断
繁体字形:接三連四
英文翻译:one after another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连:1.连接:心连心。骨肉相连。天连水,水连天。藕断丝连。这两句话连不起来。2.连续;接续:连演一个多月。连打几枪。3.包括在内:连我三个人。连皮三十斤。连根拔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营,下辖若干排。5.姓。6.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(下文多有“也、都”等跟它呼应),含有“甚而至于”的意思:连爷爷都笑了。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。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?。连下棋也不会。连一天都没休息。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生活中,接三连四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接连发生,比如“刚修好水管,洗衣机又漏水,真是祸不单行”。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接三连四”而不是其他词?其实,这个成语重点在“连续性”——它暗示事情并非偶然孤立,而是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,给人压力感的同时,也提醒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。
举个例子,小明周一加班到深夜,周二又被临时派去出差,周三回来发现项目数据出错……这种“接三连四”的突发状况,很多人都有共鸣。这时候有人会疑惑:这种情况能避免吗?其实关键不在于完全规避意外,而是建立弹性应对机制。比如提前规划备用方案,或者养成每日复盘的习惯,都能让突发事件的冲击力降低。
再比如自然现象中的“接三连四”。台风刚过,暴雨又至,紧接着河道水位上涨——这种自然界的连锁反应,反而能帮助我们理解成语背后的逻辑。它像多米诺骨牌,初始事件触发后续结果。有趣的是,人类社会中许多问题也遵循类似规律。我曾观察到,一个团队如果连续两周加班,第三周的工作效率往往会断崖式下跌,这时候更需要主动“切断链条”,比如安排强制休息日。
有人可能会反驳:成语强调“连续”,但现实中的事情真有这么密集吗?其实这里存在认知偏差。心理学中的“聚焦效应”会让我们对连续发生的问题印象更深,就像雨天总觉得鞋子更容易脏。换个角度看,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“解决问题”而非“问题本身”,这种连续性反而能锻炼应变能力。就像玩闯关游戏,每一关的难度递增,但玩家的技巧也在同步提升。
现代人常抱怨“事情总扎堆来”,这背后或许藏着更深层的原因。信息时代的节奏让各类事务的触发点更密集,就像同时打开十个浏览器标签页。但我发现,主动给生活设置“缓冲带”特别重要。比如每天留出半小时空白时间,或者学会对非紧急事务说“稍等”,这些方法就像在多米诺骨牌间加软垫,能有效阻断连锁反应。
最后想说,接三连四的现象本身并无好坏,关键看我们如何解读。它可以是压垮骆驼的稻草,也可以是激发潜能的火花。就像古人用“塞翁失马”的智慧看待福祸,当我们学会在连续挑战中寻找成长契机,生活这场闯关游戏,或许会变得更有趣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