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àn
  • zh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àn lí dé zhū

成语解释:骊:古指黑龙。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。原指冒大险得大利。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,措辞扼要,得到要领。

成语出处:清 陈其元《庸闲窄笔记 蒋振生书法论》:“如探骊得珠,觉前贤纷纷议论,均为饶舌矣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;比喻做文章能扣紧主题

繁体字形:探驪得珠

英文翻译:one grasped the theme

探骊得珠的意思

探:1.试图发现(隐藏的事物或情况):探矿。探路。探口气。试探。钻探。2.做侦察工作的人:密探。敌探。3.看望:探望。探亲。探病。4.向前伸出(头或上体):探头探脑。行车时不要探身窗外。5.过问:探闲事。

骊:纯黑色的马。

得:[dé]1.得到(跟“失”相对):取得。得益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。2.演算产生结果:二三得六。五减一得四。3.适合:得用。得体。4.得意:自得。5.完成:饭得了。衣服还没有做得。6.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,表示同意或禁止:得,就这么办。得了,别说了。7.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,表示无可奈何:得,这一张又画坏了!8.助动词。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许可(多见于法令和公文):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。9.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可能这样(多用于否定式):水渠昨天刚动手挖,没有三天不得完。[de]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出得门来。[děi]1.助动词。需要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。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?2.“得”的否定是“无须”或“不用”,不说“不得”。3.助动词。表示揣测的必然:快下大雨了,要不快走,就得挨淋。4.舒服;满意:这个沙发坐着真得。

珠:1.珠子:珠宝。夜明珠。2.(珠儿)小的球形的东西:眼珠儿。泪珠儿。水珠儿。滚珠儿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探骊得珠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的故事很有意思。传说古代有人潜入深水,从骊龙(黑龙)下巴下取到宝珠,后来比喻写作或做事能抓住关键。比如,有人写报告时没堆砌数据,反而用一张图表讲清问题,老板当场拍板通过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探骊得珠”。

你可能会问:这和我们常说的“抓住重点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这个成语更强调“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出击”。就像玩密室逃脱时,有人翻遍所有抽屉只找到废纸,而另一个人直接破解墙上的密码锁——后者就是在“探骊得珠”。

举个现实案例:某科技公司开发新产品时,团队花了三个月增加二十种功能。而产品经理力排众议,砍掉十八个非核心功能,结果用户好评率反而飙升。这种做减法的智慧,正是“探骊得珠”的现代演绎。

有人困惑:为什么明明知道要抓重点,却总是做不到?其实问题出在“信息过载”。就像在自助餐厅面对一百道菜,真正能滋养身体的可能就三五种。工作中学会主动过滤噪音,才能像成语里的采珠人那样,直击要害。

我个人观察到,现代人特别需要这种能力。刷短视频时划走十个平庸内容才能遇到精品,聊天时从三十分钟寒暄里捕捉到关键诉求,甚至买菜时绕过琳琅满目的包装看清食材本质——这些日常场景都在考验我们“探骊得珠”的本事。

最后想分享个冷知识:庄子最初用这个成语时,本意是讽刺冒险行为。但千年演变后,它反而成了对精准洞察力的赞美。这种词义反转恰恰证明,抓住核心价值的能力,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品。

探骊得珠的造句

  1. 造句 对这一尖端课题,他花了三十年时间才终于探骊得珠,圆满地完成了。
  2. 造句 在“世纪杯”作文大赛中,徐松的那篇可算是探骊得珠,被评为一等奖。
  3. 造句 冯总嘛,我是夏欢,机要文件,探骊得珠。
  4. 造句 研讨会上,听得多,说得少,总能探骊得珠;喜欢看书,涉猎甚广,总不离思考和解决中国现实和长远问题的大框架。
  5. 造句 充和早在七十三年前便已于古典艺术探骊得珠了。
  6. 造句 内置式手持式红外观测仪采用非制冷探骊得珠测器技术制造,可在没有任何光源照明的条件下,看到人眼难以观察到的目标,可无线传输1000米。
  7. 造句 “探骊得珠”,王帆快人快语:“我从一个神兽那儿拿到了,写文章的”。
  8. 造句 《抗大,抗大!》除了浓墨重彩地表现抗大的艰苦牺牲,也注重展现其活泼乐观的一面,尤其对青春、爱情故事探骊得珠,给予了审美观照。
  9. 造句 大师的不平凡处就在于他把问题看得透彻,处理问题化繁为简,探骊得珠,举重若轻。
  10. 造句 特别是对传统媒体要进行升级改造,让传统媒体到新技术领域探骊得珠,使单一的媒介产品构建多介质内容平台,构建全媒体的文化生态圈。

"探骊得珠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