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ué
  • biān
  • s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ué mù biān shī

成语解释:挖开坟墓,鞭打尸体。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伍子胥求昭王,既不得,力掘楚平王墓,出其尸,鞭之三百,然后已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仇恨很深

繁体字形:掘墓鞭尸

英文翻译:Dig a grave and whip a corpse

掘墓鞭尸的意思

掘:刨;挖:掘地。临渴掘井。

墓:1.坟墓:公墓。烈士墓。扫墓。2.(Mù)姓。

鞭:1.鞭子:扬鞭。快马加鞭。2.古代兵器,用铁做成,有节,没有锋刃:钢鞭。竹节鞭。3.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:教鞭。竹鞭。4.供食用或药用的某些雄兽的阴茎:鹿鞭。牛鞭。5.成串的小爆竹,放起来响声连续不断:一挂鞭。放鞭。6.鞭打:鞭马。掘墓鞭尸。

尸:1.尸体,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。2.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掘墓鞭尸”,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古装剧里的复仇场景。但作为成语,它究竟怎么用?来看一个例子:某历史小说中,反派角色因家族世仇,不惜掘开仇人坟墓鞭打尸骨,只为宣泄生前未解的怨恨。这种行为看似极端,却生动体现了成语“掘墓鞭尸”的意象——对已逝者实施报复,甚至突破道德底线。

有人会问:“现实中真的存在类似行为吗?”其实,成语更多用于比喻。比如某企业家去世后,竞争对手翻出二十年前的商业纠纷大做文章,试图抹黑其声誉。这种行为就被媒体批评为“掘墓鞭尸”,意指对无法自辩的逝者进行过度攻击。

为什么人们会用如此激烈的比喻?这背后藏着对“公平性”的本能认知。就像网友评论:“活人尚有辩解机会,对着棺材泼脏水算什么本事?”成语的警示意义正在于此——批评应当有理有据,若只为发泄情绪而翻旧账,反而容易暴露自身的狭隘。

有趣的是,现代社会衍生出新解读。某作家曾写道:“在社交平台追骂已退圈十年的艺人,何尝不是另一种掘墓鞭尸?”这种观点引发热议。有人认为网络时代的“鞭尸”更隐蔽——无需真掘坟墓,只需敲击键盘就能完成对他人声誉的反复践踏。

在我看来,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提醒边界感。就像邻居张叔说的:“老揪着陈芝麻烂谷子不放,活人累,死者冤。”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,对待历史问题需要就事论事的清醒,而非被情绪裹挟的执念。毕竟,鞭子抽在腐尸上,扬起的灰尘只会迷了众人的眼。

掘墓鞭尸的造句

  1. 造句 会首放心,他们谁敢先死,我老白就效法古人掘墓鞭尸!
  2. 造句 一派是《吴越春秋》,不但掘墓鞭尸,还挖眼睛;另一派是《越绝书》,回到了鞭坟,没有掘墓鞭尸挖眼睛。
  3. 造句 春秋时,没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说法;战国时,有了鞭坟的故事;到西汉司马迁时,变成了掘坟鞭尸。
  4. 造句 在李林甫被皇帝下令掘墓鞭尸之后,居然没有立刻凑上前邀功领赏。
  5. 造句 古人掘墓鞭尸报仇雪恨,难道我就这么让这个家伙平平安安地离开人世?不行!就算是他死了,也要挖出来他的五脏六腑,决不能叫他囫囵着身体火化了。
  6. 造句 掘墓鞭尸,一鼓作气,快,搜孤救孤,晏子使楚。
  7. 造句 这话传到楚国*贵处,触怒了他们,扬言要掘墓鞭尸夺金脸。
  8. 造句 皇帝陛下的一句气话,就能让他死后,依旧要被掘墓鞭尸!这样子肯定不对劲儿。
  9. 造句 当时楚平王已死,子胥掘墓鞭尸三百,以报杀父兄之仇。

"掘墓鞭尸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