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òu shòu bù qīn
成语解释:授:给予;受:接受。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。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。
成语出处: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淳于髡曰:‘男女授受不亲,神情民?’孟子曰:‘礼也。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
繁体字形:授受不親
英文翻译:could not communicate between man and woman
授:1.交付;给予(多用于正式或隆重的场合):授旗。授奖。授权。2.传授;教:讲授。授课。函授。
受:1.接受:受贿。受教育。受到帮助。2.遭受:受灾。受批评。受委屈。3.忍受;禁受:受不了。受得住。4.适合:受吃(吃着有味)。受看(看着舒服)。受听(听着入耳)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亲:[qīn]1.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:亲属。亲人。亲缘。双亲(父母)。亲眷。2.婚姻:亲事。3.因婚姻联成的关系:亲戚。亲故。亲邻。亲朋。4.称呼同一地方的人:乡亲。5.本身,自己的:亲睹。亲聆。亲笔。6.感情好,关系密切:亲密。相亲。亲睦。亲疏。7.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:亲吻。[qìng]〔亲家〕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(“家”读轻声)。
提到“授受不亲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男女之间的社交距离。比如《孟子》中的“男女授受不亲,礼也”,字面意思是男女传递物品时不应直接用手接触,这是礼仪的一部分。这种规矩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些刻板,但放在古代社会背景下,它其实是一种维护秩序和界限的方式。
那么,为什么古人会强调“授受不亲”呢?核心问题在于:这种规范的本质是什么?举个例子,古代一位书生帮陌生女子捡起掉落的扇子,如果直接递还,可能被认为越界;而用衣袖或帕子隔开手部接触,则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。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“非礼勿动”的谨慎态度,而非单纯针对性别本身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约束吗?我的观点是,关键不在于形式,而在于对他人空间的尊重。比如办公室里同事递文件,直接放到对方桌上比硬塞到手里更让人舒适;地铁上帮陌生人扶行李箱,用语言沟通而非肢体接触反而减少误会。这种“无形的界限感”或许正是“授受不亲”的现代演绎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常被误解为“禁止互动”,其实它的重点在于“恰当的方式”。就像现在朋友间借用充电宝,大大方方放在桌上让对方自取,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持了自然。这种智慧提示我们:真正的礼仪不是制造隔阂,而是让交流更顺畅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衍生出新的应用场景。比如网购时快递员将包裹放在门口拍照确认,既完成了“授受”过程,又避免了直接接触。这种演变说明,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总能找到适应时代的表达方式。或许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这样“旧词新用”的案例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境时,不必拘泥于字面意思,而可以思考如何平衡尊重与效率。比如疫情期间流行的“无接触配送”,本质上就是用现代技术实现了“授受不亲”的核心理念——既完成必要交互,又最大限度降低风险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生动例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