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ī háo mìng chǔ
成语解释:毫:毛笔;命:使用;楮:木名,可造纸,借指纸。指开始写作
成语出处:明·袁宏道《瓶花斋集·答王百谷》:“方且挥毫命楮,恣意著述,每一篇成,跳跃大呼,若狂若颠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写作
繁体字形:挥毫命楮
英文翻译:To make a fortune
挥:1.摇动;舞动:挥手。挥舞。挥刀。2.拂去;抹掉:挥汗。3.抛出;散出:挥金如土。挥发。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命:1.动植物的生活能力:生命。救命。逃命。拼命。命脉。性命。相依为命。2.迷信认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、寿数等:天命。命相(xiàng)。命运(a.迷信指生死、贫富和一切遭遇;b.喻发展变化的趋向,如“人民一定能掌握自己的命命”)。3.上级对下级的指示:奉命。遵命。命令。使命。4.给予(名称等):命名。命题。命意。5.指派,使用:命官。
楮:1.也叫榖。通称构树。落叶乔木。叶似桑叶而粗糙,果圆球形,熟时红色。树皮可造纸,叶可作猪饲料。2.纸的代称:楮墨。
什么是"挥毫命楮"?这个听起来文绉绉的成语,其实描绘的就是文人执笔写作的状态。"挥毫"指运笔如飞,"命楮"中"楮"本指造纸原料,这里代指纸张。组合起来就像看到这样的画面:作家在宣纸上笔走龙蛇,墨迹随着手腕的摆动自然流淌。比如某作家闭关写作时,家人常说他"又在书房挥毫命楮了",既形象又带着几分敬意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都用电脑打字了,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我曾在咖啡馆见过有趣的一幕:西装革履的策划人突然掏出钢笔,在餐巾纸上"唰唰"写下灵感,这不正是现代版的"挥毫命楮"?工具在变,但那种捕捉思维火花的迫切感从未改变。就像设计师在数位板上勾线时,指尖的力度变化依然带着毛笔的韵律感。
工作中如何活用这个成语?市场部小王分享过经验:每次提案前,他都会先在草稿本上"挥毫命楮",把零散创意画成思维导图。虽然最终要用PPT呈现,但他说这种原始记录方式能让思维更流畅。这让我想到,数字时代的创作其实需要两种节奏——键盘敲击的高效,与笔墨流淌的沉淀。
有个值得探讨的现象:为什么很多作家坚持手写初稿?莫言曾透露《红高粱》初稿全是竖排毛笔字。这不是作秀,而是笔尖与纸张的摩擦感能唤醒特殊创作状态。就像书法家在宣纸上"挥毫命楮"时,每一笔的浓淡枯润都在参与叙事。这种物质媒介带来的仪式感,或许是键盘无法完全取代的。
教育领域也在重新发现手写的价值。某重点小学开设了"挥毫命楮"书法课,孩子们用毛笔抄课文。家长起初不解,后来发现经过墨香浸润的文字,孩子记忆更深刻。这印证了脑科学的研究:多重感官参与的学习,记忆锚点会更牢固。当手指握住笔杆的刹那,知识就开始在肌理间生根。
观察不同行业的"挥毫命楮"很有意思:建筑师的手绘草图带着咖啡渍,程序员的流程图混杂着数学符号,诗人的草稿本布满箭头和圈改。这些痕迹都是思维生长的年轮。或许未来我们会用更酷炫的工具创作,但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,永远会唤醒内心最本真的表达欲。
有人说数字化写作就像乘坐高铁,而"挥毫命楮"更像是林间漫步。我倒觉得二者不必对立——清晨用手写板记录梦境,午后在键盘上整理成文,傍晚用触控笔批注修改。重要的不是工具本身,而是我们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敬畏,对思考的热忱。当指尖再次触到熟悉的笔杆,那种掌控思维的踏实感,或许就是文明传承的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