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áo zhí wéi qū
成语解释:将直的拗成弯的。比喻变刚强正直为阿世取容。
成语出处:汉荀悦《汉纪 成帝纪二》:“挠直为曲,斫方为圆;秽素丝之洁,推亮直之心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撓直為麯
英文翻译:To bend
挠:1.阻碍;搅扰:阻挠。2.弯曲;屈服:不屈不挠。3.搔;抓:挠痒痒。
直:1.成直线的(跟“曲”相对):笔直。马路又平又直。你把铁丝拉直。2.跟地面垂直的(跟“横”相对):直升机。把标杆立直。3.从上到下的;从前到后的(跟“横”相对):直行的文字。屋子很大,直里有两丈,横里有四丈。4.挺直;使笔直:直起腰来。5.公正的;正义的:正直。理直气壮。6.直爽;直截:直性子。心直口快。直呼其名。他嘴直,藏不住话。7.汉字的笔画,即“竖1”8.一直;径直;直接:直达。直到。直哭了一天。直朝村口走去。9.一个劲儿;不断地:他看着我直笑。我冷得直哆嗦。10.姓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曲:[qǔ]1.一种韵文形式,出现于南宋和金代,盛行于元代,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,句法较词更为灵活,多用口语,用韵也更接近口语。一支曲可以单唱,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,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。2.(曲儿)歌曲:曲调。戏曲。小曲儿。高歌一曲。3.歌谱: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聂耳作的曲。[qū]1.弯曲(跟“直”相对):曲线。曲尺。弯腰曲背。山回水曲。曲径通幽。2.使弯曲:曲肱而枕(肱:胳膊)。曲突徙薪。3.弯曲的地方:河曲。4.不公正;无理:是非曲直。5.姓。6.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(多为麦子、麸皮、大豆的混合物)制成的块状物,用来酿酒或制酱。
“挠直为曲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把直的硬掰成弯的,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或颠倒是非。举个例子:公司会议上,小李明明按时完成了任务,但同事为了推卸责任,硬说他的报告“漏洞百出”。这种为了私利强行扭曲真相的行为,就是典型的“挠直为曲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这种现象?”其实这和人性中的趋利避害有关。比如家长会上,一位家长发现自家孩子欺负同学,却当着老师的面把过错全推到对方身上。这种行为看似保护了孩子,实则模糊了是非观,长期来看反而害人害己。
另一个例子来自历史故事。明朝严嵩当权时,许多官员为了升迁,把清廉同僚的政绩说成“收买人心”,把正直的劝谏污蔑为“沽名钓誉”。这种系统性歪曲事实的行为,最终导致朝纲败坏。可见“挠直为曲”不只是个人品德问题,更可能演变成群体性的认知灾难。
在我看来,应对这种现象需要“双向防御”。一方面要警惕他人故意混淆是非,比如遇到矛盾时多角度求证事实;另一方面也要约束自己,哪怕面对压力也不轻易妥协原则。就像邻居装修时把公共区域占为己有,其他住户联合找物业调解,既守住底线又不激化矛盾,这才是破解困局的务实之道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挠直为曲”和“灵活变通”有本质区别。前者是主动作恶,后者是方法调整。比如疫情期间,社区把线下活动改为线上举办,这是创新;但若有人谎报健康信息强行外出,就是突破底线。分清这个界限,才能在复杂环境中既保持适应力,又不丢失本心。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的力量往往超乎想象。当越来越多人坚持“有一说一”,当“指鹿为马”的行为遭到集体抵制,“挠直为曲”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。就像小区里那位总爱搬弄是非的王阿姨,自从大家养成当面核对信息的习惯后,她的谣言再也没人轻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