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xi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á cū xié xì

成语解释:比喻惹事生非;挑剔冒犯

成语出处:元 郑廷玉《后庭花》第一折:“若有那拿粗挟细踏狗尾的但风闻,这东西一半儿停将一半儿分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拿麤挾細

英文翻译:make trouble

拿粗挟细的意思

拿:1.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、搬动(东西):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。把这些东西拿走。2.用强力取;捉:拿下敌人的碉堡。拿住一个小偷。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,这门课他拿得下来。3.掌握:拿权。拿事。这事儿你拿得稳吗?4.刁难;要挟:这件事谁都干得了,你拿不住人。5.装出;故意做出:拿架子。拿腔作势。6.领取;得到:拿工资。拿一等奖。7.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: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。碱搁得太多,把馒头拿黄了。8.引进所凭借的工具、材料、方法等,意思跟“用”相同:拿尺量。拿眼睛看。拿事实证明。9.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:别拿我开玩笑。

粗:1.(条状物)横剖面大(跟“细”相对,2.(长条形)两长边的距离不十分近:粗线条。粗眉大眼。3.颗粒大:粗沙。4.声音大而低:嗓门儿粗。粗声粗气。5.粗糙(跟“精”相对):粗瓷碗。去粗取精。这个手工活儿太粗了。6.疏忽;不周密:粗疏。粗心大意。7.鲁莽;粗野:粗暴。粗话。粗人。8.略微:粗知一二。粗具规模。

挟:[jiā]同“”(jiā)[xié]心里怀着(怨恨等):挟嫌。挟恨。挟仇陷害。

细:1.(条状物)横剖面小(跟“粗”相对,2.—3.同):细铅丝。她们纺的线又细又匀。4.(长条形)两边的距离近:画一条细线。曲折的小河细得像腰带。5.颗粒小:细沙。玉米面磨得很细。6.音量小:嗓音细。7.精细:江西细瓷。这几件玉石雕刻做得真细。8.仔细;详细;周密:细看。精打细算。深耕细作。这人心很细。9.细微;细小:细节。事无巨细。不要管得太细。10.年龄小:细妹。细娃子。11.姓。

成语评论

拿粗挟细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指的就是“故意挑剔细节、找茬挑刺”的行为。比如你辛辛苦苦写完报告,同事却盯着某个标点符号说:“这里用逗号还是分号?我觉得不专业。”这就是典型的拿粗挟细——忽略整体质量,专挑无关紧要的小毛病。

为什么总有人爱拿粗挟细这可能和人的心理有关:当缺乏对整体把控的能力时,抓住细节批评会让人产生“我很专业”的错觉。就像不会做饭的人评价菜太咸,却闭口不提火候和刀工。

举个栗子:小明负责年会节目策划,方案里连灯光色温都标注了,结果部门前辈却说:“PPT第三页的页码字体应该用Arial而不是宋体”。这种关注点错位的挑剔,反而暴露了前辈对核心内容的无话可说。

拿粗挟细等于吹毛求疵吗?不完全相同。吹毛求疵是刻意找茬,而拿粗挟细更像“捡了芝麻丢西瓜”——比如网购时因为包装盒有个折角就给商品打差评,却无视产品本身的好用程度。

我个人在团队协作中发现:当讨论陷入“字体大小该用12还是13”这类细节争执时,只要反问“这个改动能让项目成功率提升多少”,往往能让讨论重回正轨。毕竟,抓住主干比纠结枝节更重要。

下次遇到拿粗挟细的情况,不妨试试“三明治沟通法”:先肯定对方关注细节的态度,再说明核心问题的优先级,最后邀请对方共同解决关键矛盾。比如回应标点符号的质疑:“您观察真仔细!不过我们现在更头疼数据准确性的问题,要不您帮我们一起核对数字?”

汉语成语就像活的文物,用对了能让表达更精准。当你在工作中听到“这个方案不够完美”的笼统批评时,或许可以笑着接一句:“您这可不是在拿粗挟细吧?”既化解了尴尬,又巧妙地引导对方具体说明问题所在。

"拿粗挟细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