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ān
  • zuò
  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á bān zuò shì

成语解释:装模作样。
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3回:“凤姐见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势的,便依允了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摆架子

繁体字形:拿班作勢

英文翻译:act affectedly

拿班作势的意思

拿:1.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、搬动(东西):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。把这些东西拿走。2.用强力取;捉:拿下敌人的碉堡。拿住一个小偷。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,这门课他拿得下来。3.掌握:拿权。拿事。这事儿你拿得稳吗?4.刁难;要挟:这件事谁都干得了,你拿不住人。5.装出;故意做出:拿架子。拿腔作势。6.领取;得到:拿工资。拿一等奖。7.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: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。碱搁得太多,把馒头拿黄了。8.引进所凭借的工具、材料、方法等,意思跟“用”相同:拿尺量。拿眼睛看。拿事实证明。9.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:别拿我开玩笑。

班:1.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:大班。作业班。进修班。2.指一天之内的一段工作时间:上班。晚班儿。值班。日夜三班。3.军队编制的基层单位,隶属于排。4.旧指戏班,也用于剧团的名称:班规。搭班。三庆班。5.a)用于人群:这班姑娘真有干劲。b)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:你搭下一班飞机走吧。公共汽车每隔四分钟就有一班。6.按排定的时间开行的:班车。班机。7.调回或调动(军队):班师。8.姓。
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
成语评论

拿班作势”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,但拆开看就明白了——“拿班”指端着架子,“作势”是摆出某种姿态。合起来就是形容人故意装模作样,用夸张的行为显示自己的“地位”或“权威”。比如同事小王刚升职,开会时突然拖着长音说话:“这个方案嘛,还是要多听我的意见……”其实他以前说话干脆得很,这就是典型的“拿班作势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拿班作势?其实背后藏着两种心理:要么是缺乏真正的实力,想用虚张声势掩盖短板;要么是受环境影响,比如职场中有人误以为“摆谱”能更快树立威信。但就像给气球充气,吹得越大破得越快——上周隔壁部门空降的领导天天板着脸训人,结果下属集体申请调岗,反而让他成了光杆司令。

说到这儿想起个有趣现象:现在年轻人反而更反感拿班作势。上次在咖啡馆听见两个大学生吐槽:“教授上课总爱说‘我当年在哈佛的时候’,可他课件里还有三年前的过时数据。”你看,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,装腔作势的门槛越来越高。倒不如像我们公司新来的实习生,不会用打印机就直说,结果三个同事主动教她,还顺带分享了其他办公技巧。

那如何避免自己掉进“拿班作势”的坑呢?观察到一个规律:越是领域内的专家,越喜欢用大白话解释复杂概念。就像真正会做饭的人不需要穿厨师服显摆,刀工火候自然说话。反观那些总把“赋能”“抓手”挂嘴边的人,可能自己都没搞清这些词的具体用法。所以下次想端架子前,不妨先问自己:我现在的行为,是在解决问题,还是在表演解决问题?

最后想分享个观察:拿班作势就像舞台剧的面具,短期或许能吸引目光,但长期戴着反而会模糊真实面孔。与其费心维持人设,不如把精力花在打磨真本事上——毕竟在真实的世界里,能帮同事修好卡死的Excel表格的人,永远比只会敲桌子强调“这个必须今天完成”的领导更受欢迎。

"拿班作势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