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á sān bān sì
成语解释:比喻不服从调派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2回:“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,你去了,谁能以补呢?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拿三搬四
英文翻译:refuse to do what one is assigned to do
拿:1.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、搬动(东西):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。把这些东西拿走。2.用强力取;捉:拿下敌人的碉堡。拿住一个小偷。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,这门课他拿得下来。3.掌握:拿权。拿事。这事儿你拿得稳吗?4.刁难;要挟:这件事谁都干得了,你拿不住人。5.装出;故意做出:拿架子。拿腔作势。6.领取;得到:拿工资。拿一等奖。7.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: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。碱搁得太多,把馒头拿黄了。8.引进所凭借的工具、材料、方法等,意思跟“用”相同:拿尺量。拿眼睛看。拿事实证明。9.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:别拿我开玩笑。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搬:1.移动物体的位置(多指笨重的或较大的):搬运。搬砖。把保险柜搬走。把小说里的故事搬到舞台上。2.迁移:搬迁。搬家。他家是从南城搬来的。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?朋友说周末去爬山,你一会儿担心下雨,一会儿纠结装备,最后连路线都换了三次。这种"拿三搬四"的状态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先看个例子:小张想买手机,上个月就开始对比参数。看到A品牌拍照好,刚准备下单又发现B品牌快充技术新,转身研究两天,结果听说C品牌要出新款了——三个月过去,购物车里已经存了7款机型,手机屏都摔裂了还没换成。这里的关键问题:为什么我们会在选择中反复横跳?其实这和大脑的"损失厌恶"有关,总怕选错就会错过更好的。
再看职场场景:市场部的提案会上,李经理把推广方案从线下活动改成直播带货,过两天又添上短视频运营,最后连预算分配都来回调整了五遍。这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:拿三搬四和深思熟虑有什么区别?核心在于是否建立决策标准。就像装修选瓷砖,如果先确定"耐磨、易清洁、预算200/平"三个硬指标,逛三家店就能定,反之可能看二十家还在纠结。
我发现现代人特别容易陷入这种状态。上周陪表弟选大学专业,他对着招生简章把金融、计算机、心理学来回比较,连食堂菜谱都纳入考量。这种看似周全的考虑,反而容易让人错失良机。有个朋友说得妙:"挑西瓜最重要的是拍两下就买,站在摊前拍半小时的,最后往往买了最生的那个。"
有个现象很有趣:老一辈人买东西往往更果断。我爷爷买电视机,进了商场直奔国产老品牌,十分钟就交钱。这倒不是说草率决定,而是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。反观年轻人面对海量信息,就像站在自动贩卖机前被50种饮料晃花眼,反而忘了自己只是口渴。
下次遇到拿三搬四的情况,不妨试试"三问法则":这个决定三年后还重要吗?最差结果能承受吗?如果只能选一个理由,会是什么?就像上周我选健身卡,问完发现只要能坚持,选离家最近的就行,那些赠送的瑜伽课、游泳池面积都是干扰项。
说到底,拿三搬四就像开车时不停换道——总觉得旁边车道更快,结果每个红灯都没躲过。培养果断力不是要草率决定,而是学会在复杂信息中抓住主线。毕竟生活不是数学题,很多时候,完成比完美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