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uán zhōng nuò shā
成语解释:用手握沙,捏合不到一起。比喻不团结。
成语出处:元 张国宾《合汗衫》第二折:“好家私便似水底捺瓜,亲子父便似拳中掿沙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比喻关系不融洽
繁体字形:拳中掿沙
英文翻译:The sand in the fist
拳:1.拳头:双手握拳。拳打脚踢。2.拳术:打拳。练拳。一套拳。几手好拳。太极拳。3.拳曲:老大娘拳着腿坐在炕上。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掿:1.握。2.揉;捏。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“拳中掿沙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有点抽象,但放到生活场景里就很好理解了。比如有人硬撑着做一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,旁人劝他:“你这就是拳中掿沙啊,握得越紧流失越快。”这时候成语就变成了一个生动的提醒——有些事强求反而容易搞砸。
为什么用沙子来比喻呢?想象你攥着一把沙,攥得越紧沙子从指缝漏得越快,这个画面精准传达出“难以掌控”的核心概念。就像职场新人刚接手大项目时,如果不懂分配任务、拒绝不合理的需求,最后可能像漏沙一样错漏百出。
我见过最贴切的例子是朋友创业的故事。他起初为了接单什么客户都答应,结果团队超负荷运转。直到有天核心成员集体辞职,他才醒悟:“原来我就是那个攥沙的人。”这种“拼命抓取反而失去更多”的困境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其常见。
怎么避免成为“攥沙人”?有个反直觉的解法:学会适当松手。就像整理凌乱的毛线团,有时候解开死结的最好方法不是使劲拉扯,而是找到线头慢慢理顺。去年我负责社区改造项目时,主动把部分工作交给年轻同事,结果不仅效率提升,还发现了他们隐藏的设计天赋。
这个成语给我的启发是:面对易逝的事物,与其焦虑控制,不如建立弹性机制。就像海边建沙堡,聪明的孩子会选潮汐间隙施工,既享受建造乐趣,又能坦然接受海浪带走作品的必然。生活中的很多事,其实都需要这样的智慧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问问自己:“我现在是在砌沙堡,还是在攥沙子?”答案往往会帮你找到新的解决思路。毕竟,沙子的流动性本身不是问题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这种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