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tóu xiǎn zú
成语解释:跣足:光脚。头发散乱,打着赤脚。形容十分狼狈或穷困潦倒的样子
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1回:“军士曰:‘恰才见甘夫人披头跣足,相随一伙百姓妇女,投南而走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披头跣足
英文翻译:Barefoot Cape
披:1.覆盖或搭在肩背上:披着斗篷。披星戴月。2.打开;散开:披卷。纷披。3.(竹木等)裂开:这根竹竿披了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跣:光着(脚):跣足。
足:1.脚;腿:足迹。足球。手舞足蹈。画蛇添足。2.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:鼎足。3.指足球运动:足坛。女足。4.姓。5.足以;值得(多用于否定式):不足为凭。微不足道。
“披头跣足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字面上看,它描述的是头发散乱、光着脚的形象,但实际使用时往往带着更深层的含义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,“三顾茅庐却见一披头跣足的老农”,这里的狼狈形象其实侧面烘托了求贤若渴的迫切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外表吗?其实不然。现代人用它时,常常会叠加情绪色彩。比如同事加班到凌晨,发丝凌乱、拖鞋都穿反了,旁人一句“你这披头跣足的样子,简直像刚从战场回来”,既调侃了邋遢外表,又暗含对工作强度的共情。
为什么古人偏爱用身体状态表意?我觉得这和东方文化中的“观相思维”有关。就像《世说新语》记载的名士,故意披发裸足以示超脱礼法,这种外显的异常状态,反而成了精神自由的符号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当代使用时需结合语境——描述流浪汉是写实,形容艺术家可能就成了赞美特立独行。
有没有既保留古意又接地气的用法?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场景:母亲推开孩子房门,“瞧瞧你披头跣足打游戏的样子,哪像个大学生!” 这里既延续了传统成语的生动画面感,又精准击中了现代家庭的代际矛盾,比单纯说“邋遢”更有记忆点。
值得讨论的是,这个成语正在经历语义迭代。00后网友创造性地把它用在游戏场景:“BOSS战打到披头跣足,终于爆出橙武”,将狼狈状态与奋斗精神巧妙嫁接。语言就像活水,老树发新芽反而让传统文化更富生命力。下次使用时不妨想想:你要突出的,是外表的凌乱感,还是背后的执着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