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ōu xīn wā dù
成语解释:把心肚挖出来。形容费心思索。
成语出处:清 张春帆《宦海》第11回:“大家都听着木小端的话儿,一个个抠心挖肚的想了许多法儿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、定语;指挖空心思
繁体字形:摳心挖肚
英文翻译:Be stingy
抠:1.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:把掉在砖缝里的豆粒抠出来。2.雕刻(花纹):在镜框边上抠出花儿来。3.不必要的深究;向一个狭窄的方面深求:抠字眼儿。死抠书本儿。4.吝啬:这个人抠得很,一分钱都舍不得花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挖:1.用工具或手从物体的表面向里用力,取出其一部分或其中包藏的东西:挖洞。挖土。挖个槽儿。挖潜力。2.用指甲抓。
肚:[dù]1.腹部:肚子。2.物体圆而突起像肚子的部分:腿肚子。[dǔ]用作食品的某些动物的胃:猪肚子。羊肚儿。
“抠心挖肚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实际是用来形容一个人为某件事绞尽脑汁、费尽心思的状态。比如:“为了给女儿设计一个独特的生日惊喜,老王这几天抠心挖肚地琢磨,连睡觉都梦见自己在叠纸灯笼。”你看,这里的“抠心挖肚”并不是真的掏心掏肺,而是强调投入全部精力去思考。
问题来了:这种“用力思考”真的有用吗?其实要看场景。比如学生解数学题时,如果只是机械套公式,可能效率低下;但若先抠心挖肚地理解题目本质,再结合方法,反而能事半功倍。就像邻居家的小张,为了搞懂电路原理,把旧收音机拆了又装,折腾半个月,最后成了班里的“物理小能手”。
我观察到,现代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:要么懒得动脑,遇到问题直接上网搜答案;要么钻牛角尖,花三天时间纠结中午吃什么。个人觉得,“抠心挖肚”需要用在刀刃上——比如创作艺术作品、解决技术难题,这时候的深度思考能激发创造力;而日常小事,或许“差不多就行”的心态更能减少内耗。
最近朋友公司有个案例:团队为了新产品命名,开了五轮会议都没结果。后来有人提议:“咱们别抠心挖肚硬想了,先列200个关键词投票吧!”结果半小时就筛出了候选名单。这说明,过度思考反而可能限制思维,适时转换策略才是关键。
下次当你感觉脑子快“烧焦”时,不妨试试“换档”:站起来泡杯茶,把问题拆分成小步骤,或者找不同背景的人聊聊。毕竟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直埋头苦想,而在于懂得何时发力、何时放松。就像农民种地,既需要弯腰锄地的专注,也需要直起身子观察天气的灵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