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é jiāo duò zhǐ
成语解释:极言天气寒冷。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磨衲赞》:“折胶堕指,此衲不寒,烁石流金,此衲不热。”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·曝日》:“《冬日初出铭》曰:‘折胶堕指,梦想负背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摺膠墮指
英文翻译:Breaking and falling fingers
折:[shé]1.断(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):树枝折了。桌子腿撞折了。2.亏损:折本儿。折耗。3.姓。[zhé]1.断;弄断:骨折。把树枝折断了。2.损失:损兵折将。3.弯;弯曲:曲折。百折不挠。4.回转;转变方向:转折。刚走出大门又折了回来。5.折服:心折。6.折合;抵换:折价。折账。折变。7.买卖货物时,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,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,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折或九扣,减到七角五分叫做七五折或七五扣:对折。打九折。8.元杂剧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,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。9.汉字中有曲折的笔画,形状有“乛乚꒒乙”等。10.姓。11.折叠:折扇。折尺。她把信折好,装在信封里。12.折子:奏折。存折儿。[zhē]1.翻转:折跟头。2.倒(dào)过来倒过去:水太热,用两个碗折一折就凉了。
胶:1.某些具有黏性的物质,用动物的皮、角等熬成或由植物分泌出来,也有人工合成的。通常用来黏合器物,如鳔胶、桃胶、万能胶,有的供食用或入药,如果胶、阿胶。2.用胶粘:胶柱鼓瑟。镜框坏了,把它胶上。不可胶于成规。3.像胶一样黏的:胶泥。4.指橡胶:胶皮。胶鞋。胶布。5.姓。
堕:[duò]落;掉:堕落。堕地。堕入海中。[huī]同“隳”。
指:1.手指头:食指。五指。屈指。首屈一指。2.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“一指”,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:下了三指雨。这双鞋大了一指。两指宽的纸条。3.(手指头、物体尖端)对着;向着:用手一指。时针正指十二点。4.(头发)直立:发指。5.指点:指导。指示。指出正确方向。有问题请您指出来。6.意思上指着:这不是指你说的,是指他的。7.指望;依靠:指靠。单指着一个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。
“折胶堕指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不像在描述一场灾难?其实它最初的意思更贴近“天气冷到能把胶冻裂、手指冻掉”,用来形容极端寒冷的天气。比如,古代戍边士兵在寒冬中行军,可能就会用“折胶堕指”来形容当时的苦寒环境。你可能会问:古人为什么非要用“胶”和“手指”来比喻?其实这正是成语的巧妙之处——胶本应粘合物体,却在低温下变得脆弱;手指代表人体最灵活的部分,连它都被冻僵,足见寒冷之刺骨。
举个现代的例子:东北的冬季凌晨,外卖员骑着电动车穿梭在零下30度的街道上,寒风刮过脸颊如刀割,手机屏幕被冻得反应迟钝。这时候若有人说“这天气真是折胶堕指”,是不是瞬间让人联想到那种连科技产品都扛不住的寒冷?这种场景化的表达,比单纯说“太冷了”更有画面感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现在有暖气、羽绒服,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其实自然界的严寒始终存在。南极科考队员面对暴风雪时,即便穿着专业装备,依然要对抗“折胶堕指”级别的低温考验。成语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过时,而在于它承载着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——就像现代人用“冻成狗”这样的网络用语,本质上都在寻找形容寒冷的极致表达。
我个人认为,“折胶堕指”最值得品味的是其中蕴含的生存智慧。古人没有电热毯和暖宝宝,却能通过观察胶的特性、身体反应,创造出如此精准的寒冷量尺。这提醒我们:适应环境的关键,往往始于对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。就像今天气象学家通过仪器测量温度,而我们的祖先早已用成语完成了对寒冷的“数据化”描述。
回到成语本身,它更像一面镜子,既照见自然界的严酷,也映射出人类的韧性。从凿冰取鱼的渔夫到雪山救援队,每个与严寒抗争的故事都在证明:极寒可以冻结物体,却冻不住生命的活力。当我们下次遇到寒潮预警时,或许可以笑着感叹一句“真是折胶堕指的天气”,然后继续热气腾腾地生活——这大概就是藏在成语里的乐观密码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