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àng yán gāo yì
成语解释:抗颜:不看别人的颜色;高议:发表高明的议论。指态度严正地阐述自己的意见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上刘侍读书》:“抗颜高议,自以无前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发表自己的意见
繁体字形:抗顔高議
英文翻译:Discussion on resisting beauty
抗:1.抵抗;抵挡:顽抗。抗灾。抗日战争。皮大衣旧点儿没关系,只要能挡风抗冻就行。2.拒绝;抗拒:抗命。抗税。3.对等:抗衡。分庭抗礼。4.姓。
颜:1.面容,脸色,脸面:容颜。开颜。颜面。颜色。笑逐颜开。鹤发童颜。2.色彩:颜料。五颜六色。3.姓。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议:1.讨论;商量:自报公议。2.意见:建议。提议。3.评论:物议。无可非议。
“抗颜高议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它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公司开会时,老张明明知道老板的方案可能引发客户投诉,却依然当着全部门的面说:“我反对这个计划,数据模型有漏洞,不能拿用户信任冒险。”其他同事低头沉默,只有他皱着眉头反复解释风险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抗颜高议”,顶着压力也要把真话撂在台面上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直言不讳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“抗颜”二字。比如上周市场部小王私下跟主管提过预算分配问题,这叫直言;而老张选择在决策会上公开质疑,哪怕老板已经面露不悦还接着分析,这就多了层“对抗脸色”的意味。就像吃火锅时有人非要提醒大家“毛肚涮老了”,虽然扫兴,但确实在理。
这种态度在现代职场还适用吗?我曾在项目复盘会上见过有趣的现象:当技术负责人顶着CTO的黑脸指出架构缺陷时,起初会议室温度骤降,但三周后系统真的因为那个隐患崩溃,所有人反而感谢他的坚持。这让我想到,抗颜高议就像救生圈,用的时候硌得慌,真出事才知道它的价值。
换个生活场景看,社区业主群里有人常年发长文批评物业收费不透明,哪怕被邻居嫌“事儿多”也持续发声,半年后居然真推动成立了监督小组。这种案例揭示了一个矛盾:抗颜高议者往往当下不被喜欢,但时间会证明他们的价值。就像小区里那棵总被抱怨“挡阳光”的老樟树,台风来时大家才发现它的根系稳固了整片坡地。
值得思考的是,这种行为需要智慧打底。去年某科技论坛上,有位教授反驳嘉宾观点时,先调侃自己“可能要被主办方拉黑了”,再用动画演示逻辑漏洞,最后竟获得全场掌声。这比单纯拍桌子争论高明得多——抗颜高议不是硬碰硬,而是用建设性方式守护观点,如同暴雨中打伞,既不被淋湿,又能继续前行。
观察身边那些真正推动改变的人,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掌握着“柔化棱角”的秘诀。就像中医说的“良药裹蜜”,把苦口忠言包上点幽默或数据支撑的外衣。毕竟,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“抗颜高议2.0版”——坚守底线但不死磕,敢于发声但留余地,如同河流里的鹅卵石,历经冲刷反而更显圆润坚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