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fēng mò yuè
成语解释:犹言吟风弄月。指诗人以风花雪月为吟诵的题材以状其闲适。
成语出处:元·乔吉《绿玄遍·自述》:“烟霞状元,江湖醉仙,笑谈便是编修院,留连,批风抹月四十年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文人
繁体字形:批風抹月
英文翻译:sing in praise of the beauty of nature
批:1.用手掌打:批颊(打嘴巴)。2.刮;削。3.对下级文件表示意见或对文章予以批评(多指写在原件上):批示。批改。审批。批公文。4.批判;批评:批驳。挨了一通批。5.大量或成批(买卖货物):批发。批购。6.指批发或批购:批了点儿货。7.用于大宗的货物或多数的人:一批纸张。今年第一批到边疆去的同学已经出发。8.棉麻等未捻成线、绳时的细缕:线批儿。麻批儿。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抹:[mǒ]1.涂:涂抹。抹粉(喻美化或掩饰)。抹黑(喻丑化)。抹子(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。亦称“抹刀”)。2.揩,擦:抹拭。哭天抹泪。3.除去,勾掉,不计在内:抹煞。4.轻微的痕迹:“林梢一抹青如画”。一抹余晖。[mò]1.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:抹墙。抹石灰。2.紧靠着绕过去:抹头。抹身。3.用手指轻按,奏弦乐指法的一种。[mā]1.擦:抹桌子。2.按着向下移动、除去:抹不下脸来(碍于脸面或情面)。
月:1.月球;月亮:月食。月光。赏月。2.计时的单位,公历1年分为12个月。3.每月的:月刊。月产量。4.形状像月亮的;圆的:月琴。月饼。5.姓。
提到"批风抹月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文人墨客在山水间吟诗作画的场景。比如在《红楼梦》中,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作诗时,黛玉曾笑言:"咱们这诗社,倒成了批风抹月的所在了。"这句话既点出了诗社雅集的氛围,又暗含对过度雕琢文辞的微妙调侃。
究竟什么是"批风抹月"呢?简单来说,就是用华丽辞藻描绘自然景色,有时会显得矫揉造作。就像现代人用十层滤镜修图,把寻常晚霞P成梦幻仙境,虽然美则美矣,却失了真实感。这种创作手法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在于是否与表达需求相匹配。
记得去年参观美术馆,看到一幅题为《月下荷塘》的水墨画。画家用淡墨横扫出月光,留白处仿佛能听见蛙鸣,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比工笔细描更有意境。这让我想到:真正的高手,懂得在"批风抹月"与返璞归真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当代广告文案中常见类似"批风抹月"的手法。比如某奶茶广告词"在绵密奶香里邂逅整个春天的温柔",虽然充满诗意,但消费者更关心的可能是含糖量和原料品质。这种反差提醒我们,任何修饰都应该建立在实质内容的基础上。
不妨换个角度想,"批风抹月"式的表达其实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。就像小时候写作文总爱用"金黄的落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",虽然略显老套,却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语言探索。重要的是在积累词汇量的同时,逐渐培养对文字分寸感的把握。
最近在教孩子写观察日记时,发现他们常常模仿教科书里的比喻句。这时我会建议:与其说"月亮像银盘",不如记录月光下树影如何晃动。这种从模仿到创造的过渡,或许正是理解"批风抹月"深层价值的关键——它既是学习表达的阶梯,也是需要适时跨越的门槛。
说到底,语言就像调色板,既有浓墨重彩的朱砂石绿,也有清雅淡然的花青赭石。懂得在不同情境下选用恰当的色彩,才能绘出既生动又不失本真的生活画卷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:修饰的分寸,往往比技巧本身更值得琢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