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òu
  • pán
  • mén
  • zhú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òu pán mén zhú

成语解释:扣:敲;扪:摸。比喻不经实践,认识片面,难以得到真知。

成语出处:宋 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'日之状如铜盘。'扣盘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告之曰:'日之光如烛。'扪烛而得其形。他日揣钥,以为日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比喻认识片面,未得要领

繁体字形:扣盘扪烛

英文翻译:Touch the candle

扣盘扪烛的意思

扣:1.用圈、环等东西套住或拢住;把门扣上。2.衣纽:衣扣。3.绳结:绳扣儿。4.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盖东西:把碗扣在桌上。5.相符,符合:扣题(符合题义)。6.强留:扣押。7.从中减除:扣除。扣发(fā)。8.敲击:扣人心弦。

盘:1.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:茶盘。菜盘。托盘。2.形状像盘或有盘的功用的东西:字盘。棋盘。算盘。磨盘。3.回旋,回绕,屈曲:盘旋。盘桓。盘剥(辗转剥削)。盘曲。盘亘。盘郁(曲折幽深)。盘根错节。4.垒,砌:盘灶。盘炕。5.仔细查究:盘问。盘驳。盘察。盘查。盘货。盘算(细心打算)。6.指市场上成交的价格:开盘。收盘。7.转让(工商企业):出盘。招盘。受盘。8.搬运:盘运。9.量词:一盘磨。10.姓。

扪:按;摸:扪心自问。

烛:1.蜡烛:火烛。花烛。2.照亮;照见:火光烛天。洞烛其奸。3.俗称灯泡的瓦数为烛数,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的灯泡。

成语评论

扣盘扪烛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在摸黑找东西?其实它出自苏轼的《日喻》,讲的是盲人通过触摸铜盘和蜡烛来想象太阳形状的故事。自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么奇怪的故事打比方?答案藏在成语的核心寓意里——当我们仅凭片面经验去理解复杂事物时,就像盲人摸到圆盘就以为太阳是扁的,摸到蜡烛又觉得太阳像棍子,结果离真相越来越远。

举个职场中的例子:小张第一次参与跨部门项目,看到技术部同事总在加班,就断定“做技术就是拼体力”。这像不像成语里“扣盘”的动作?后来他偶然发现市场部同事在轻松喝茶谈合作,又立刻改口“职场成功全靠人脉”,这又成了“扪烛”的翻版。自问: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这种认知误区?因为快速下结论比持续观察更省力,但往往让我们错过全局。

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:父母看到孩子玩手机就认定“游戏毁掉下一代”,却忽略了数字时代原住民需要的新型学习方式;游客在异国街头尝了道改良版宫保鸡丁,就宣称“真正的中餐不过如此”。这些行为都在重演“扣盘扪烛”的思维陷阱——把偶然接触的碎片当成完整拼图。

我常在科技论坛看到有趣的现象:有人试用某品牌手机三天就撰写万字评测,这和盲人摸烛的行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?当代信息爆炸反而加剧了这种认知偏差,人们习惯于从短视频片段认识历史人物,用热搜话题理解复杂事件。这时候重提这个成语,就像给浮躁的认知方式浇了盆冷水。

打破这种局限其实有诀窍:把每一次“摸到盘子”当作拼图的第一块,而非最终答案。就像美食家不会只尝一口就评价整道菜,摄影师不会只拍局部就定义风景全貌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“扪烛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会不会还有其他形状的‘太阳’我没摸到?”这种思维转变,或许就是避免成为现代版“摸象盲人”的钥匙。

"扣盘扪烛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