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éng shuāng zuò duì
成语解释:配成一对。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百花亭》第三折:“假若是怨女旷夫,买吃了成双作对。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配成一对
繁体字形:成雙作對
英文翻译:pairs of
成:1.完成;成功(跟“败”相对):大功告成。事情成了。2.成全: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3.成为;变为:百炼成钢。雪化成水。4.成果;成就:坐享其成。一事无成。5.生物生长到定形、成熟的阶段:成虫。成人。6.已定的;定形的;现成的:成规。成见。成例。成药。7.表示达到一个单位(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):成批生产。成千成万。成年累月。水果成箱买便宜。8.表示答应、许可:成!就这么办吧。9.表示有能力:他可真成!什么都难不住他。10.姓。11.十分之一叫一成:九成金。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。
双:1.属性词。两个(多为对称的,跟“单”相对):双翅。举双手赞成。男女双方。2.用于成对的东西:一双鞋。一双手。买双袜子。3.属性词。偶数的(二、四、六、八等,跟“单”相对):双数。双号。4.加倍的:双料。双份。5.姓。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对:1.回答:对答如流。2.向着;朝着:枪口对准敌人。3.对抗;敌对:对手。针锋相对。4.对待。例:对事不对人。5.正确;正常;相合:这话很对。神色不对。数目不对,还差一些。6.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,看是否相符合:校对。对表。7.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:把破镜片对到一起。对榫。8.投合;适合:俩人很对脾气。对心思。9.成双的:对联。10.搀入(多指液体):对水。11.⑪介词。1.与“对于”用法基本相同,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:对你的建议,他很重视。2.对待:小王对他有意见。3.朝;向:对人民负责。
哎呦喂,说起成语里的“成双作对”,那可真是有意思得紧!比如“东张西望”和“左顾右盼”,这俩词儿不光结构对称,连意思都像一对孪生兄弟——一个形容眼神乱飘,另一个干脆直接描写动作,你说是不是挺有默契的?
不过你可能会问:“为啥成语里总爱搞这种‘配对’呢?”(挠头)其实啊,这跟咱们中文讲究对仗工整的传统分不开。比如“天南海北”这个词,前半句“天南”对后半句“海北”,听着就顺溜,还自带画面感,仿佛一下子把空间拉开了十万八千里。说白了,这种结构不仅方便记忆,还能让语言更有节奏感,像打拍子似的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——“前因后果”。你看,前和后、因和果,两对反义词一搭,直接把事情的前后逻辑给框得明明白白。这可比干巴巴地说“事情的发展过程”带劲多了!我寻思着,古人造词的时候,估计早就摸透了“对称美”的妙处,就跟咱现在拍照讲究构图平衡一个道理。
说到这儿,突然想到个有趣的现象:有些成语表面上成双,实际上藏着更深的文化密码。比如“阴晴圆缺”,看似在说月亮变化,实际上暗戳戳地表达了人生无常的哲学。这种“一语双关”的玩法,可不就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嘛!
你可能又要好奇了:“这种成对儿的成语,现在还能派上用场吗?”(拍大腿)那必须的!就拿写文案来说吧,“台上三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这种对仗金句,分分钟能让读者记住重点。就连平时唠嗑,来句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”,也比直说“要机灵点”更有画面感对不对?
要我说啊,这种成双作对的表达方式,其实特别符合人类大脑的认知习惯。就像小时候学数数,老师总爱教“一对鸭子两条腿”,通过配对让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。现在想想,成语里的对称结构,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?既方便理解,又能引发联想,简直是一举两得!
最后唠句实在的:下次再碰到这种“成双作对”的成语,不妨多咂摸咂摸它的结构。就像吃夹心饼干得掰开看馅儿,琢磨清楚这些词语的对称之美,说不定还能解锁新的语言使用技巧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