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óng mǎ dān xiào
成语解释:谓战乱不宁。
成语出处:明·胡应麟《诗薮·遗逸中》:“而《通考》所据晁陈二氏,丁宋末造,戎马劻勷之际,疑其散佚愈众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戎馬劻勷
英文翻译:Military and military
戎:1.兵器;武器:兵戎。2.军事;军队:戎马。戎装。投笔从戎。3.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。4.姓。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劻:〔劻勷〕也作㑌儴。形容急迫不安。勷(ráng)。
勷:[ráng]见〔劻勷〕[xiāng]帮助。
“戎马劻勷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的意思其实挺直观的。劻勷(kuāng ráng)是“急迫不安”的意思,整个成语形容的是战乱时期的动荡和紧张感。比如可以这样用:“那部历史剧里,主角在戎马劻勷的年代四处奔波,既要保全家人的安全,又想为国家尽一份力。”通过这样的场景,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在混乱中的挣扎与坚持。
可能有人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复杂的成语呢?直接用“战乱时期”不行吗?其实,成语的妙处在于它能用更凝练的语言传递更丰富的画面感。“戎马劻勷”不仅点明了战争的背景,还暗含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环境的紧迫,这是普通词汇难以替代的。
再举个现代的例子:假设你在写一篇关于创业的文章,可以说:“初创公司往往面临戎马劻勷般的压力,资金、人才、市场竞争像无形的战场。”这里把成语的战争意象迁移到商战场景,既保留了原意的紧张感,又增添了新鲜感。
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就像语言中的“压缩包”——看似古老,但拆解后会发现它的生命力。比如“戎马劻勷”如果用在团队合作的场景里,可以形容大家为了共同目标拼命冲刺的状态:“项目截止前的最后三天,整个团队戎马劻勷,连吃饭都在讨论方案。”这种用法既贴切又带点幽默感。
有时候我会想:成语的传承是否依赖不断的场景创新?比如“戎马劻勷”如果只停留在历史故事的框架里,可能真的会被遗忘。但当我们用它描述职场压力、家庭危机甚至游戏中的激烈对战,它就重新活过来了。语言的魅力,或许就在于这种跨越时空的适应力。
最后分享一个冷知识:劻勷的“劻”字本意是辅助、匡正,而“勷”则有急促的意思。这两个字的组合本身就像在矛盾中寻找平衡——既要应对混乱,又要维持秩序。这或许正是“戎马劻勷”能引发共鸣的原因:它不只是描述混乱,更暗含了人们在困境中的韧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