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hún shī pò
成语解释:同“惊魂丧魄”。
成语出处:《抗日歌谣·歌颂八路军》:“八路,八路……赛如猛虎;敌人一见,惊魂失魄掉屁股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恐惧时
繁体字形:驚魂失魄
英文翻译:driven to distraction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魂:1.指精神或情绪:梦魂萦绕。神魂颠倒。2.特指崇高的精神:国魂。民族魂。3.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:花魂。诗魂。
失:1.丢掉:遗失。丧失。2.找不着:迷失路径。3.违背:失信。失约。4.没有把握住:失手。失足。5.没有达到目的:失意。失望。6.改变常态:失色。失神。7.错误:过失。千虑一失。
魄:1.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:魂魄。2.魄力或精力:气魄。体魄。
“惊魂失魄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主角被高手一掌打飞的场景,但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。举个例子:深夜加班回家的路上,突然一只野猫从垃圾桶后窜出来,你吓得原地跳起,手里的钥匙“哐当”掉在地上——这时候的你,大概就是“惊魂失魄”的真实写照。
为什么这个词能精准描述这种状态?其实“惊魂”和“失魄”是双重强调:既指情绪上的慌乱,又暗含身体反应的失控。比如第一次上台演讲的新人,明明背熟了稿子,却在聚光灯下大脑一片空白,手指不自觉地发抖,这就是典型的“惊魂失魄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惊慌失措’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程度。“惊魂失魄”更像一种瞬间的“断电”状态,像被按下暂停键;而“惊慌失措”则带有持续性的慌乱动作。试想:孩子突然冲出马路险些被车撞到,家长冲过去一把拽回孩子时,两人可能同时经历前者(愣在原地)和后者(语无伦次地检查孩子是否受伤)。
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个有趣的延伸场景:现代人刷手机看到突发新闻时,那种“心头一紧、呼吸暂停”的瞬间。上个月同事小李就经历过——他正喝着咖啡刷朋友圈,突然看到老家地震的消息,整个人僵在工位上足足五秒钟,直到确认家人平安才缓过神来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惊魂失魄”不完全等同于负面体验。去年参加高空跳伞体验的朋友分享:“站在舱门边时腿软得像面条,但正是这种失魂落魄的刺激感,让之后的自由落体变得格外难忘。”这或许提醒我们:适度脱离舒适区的“惊魂”时刻,反而能激活生命的鲜活感知。
下次写作时想用这个词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场景里是否有“瞬间冻结”的特质?比如深夜独居听到异响时的脊背发凉,或是重要考试翻开试卷发现题型全变的手足无措。抓住那个“呼吸暂停”的刹那,就能让“惊魂失魄”跳出词典,成为有温度的叙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