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īng
  • shé
  • cǎ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ng shé rù cǎo

成语解释: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。

成语出处:唐 韦续《书诀墨薮》:“作一牵如百岁枯藤,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书法活泼有力

繁体字形:驚虵入艸

英文翻译:write cursive characters in a vigorous and nimble style

惊蛇入草的意思
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
蛇:[shé]爬行动物,身体圆而细长,有鳞,没有四肢。种类很多,有的有毒。吃青蛙等小动物,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。[yí]见“逶蛇”。
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
草:1.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:野草。青草。割草。2.指用作燃料、饲料等的稻、麦之类的茎和叶:稻草。草绳。草鞋。3.旧指山野、民间:草贼。草野。4.雌性的(多指家畜或家禽):草驴。草鸡。5.草率;不细致:潦草。字写得很草。6.文字书写形式的名称。a)汉字形体的一种:草书。草写。真草隶篆。b)拼音字母的手写体:大草。小草。7.初步的;非正式的(文稿):草案。草稿。8.起草:草拟。

成语评论

惊蛇入草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:公司突然宣布要裁员,办公室里人心惶惶,小王听到消息后立马关掉摸鱼的游戏界面,装作认真写报告——这就像“惊蛇入草”,形容人遇到突发状况时迅速躲藏起来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蛇来比喻?”其实蛇的反应特别有意思。比如草丛里的蛇被脚步声惊动时,不是僵在原地,而是“唰”地钻进草堆。这种瞬间的警觉和行动力,和人类遇到危机时的本能反应特别像。我们面对压力时,可能不会真的躲进草丛,但关掉手机、删除聊天记录这些动作,不正是现代版的“入草”吗?
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家长突然推门检查孩子作业,孩子飞速把漫画书塞进抽屉,这个场景里藏着两重智慧。表面看是“藏”,深层其实是“应变能力”。就像成语里的蛇,它选择的不是对抗,而是快速调整策略——这种生存智慧,放在职场应对突发会议,或是朋友间化解尴尬场面时同样适用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这个成语常被误解为贬义词,其实不然。试想,暴雨突至时躲进凉亭,地震时钻到桌下,不都是“惊蛇入草”的正面应用吗?关键不在于躲藏本身,而在于对环境的敏锐判断。就像我同事老张,上个月客户突然提前验收项目,他三分钟内把半成品演示切换成概念图讲解,这种灵活转换反而赢得了客户赞赏。

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:当代社会信息爆炸,每个人都像带着警报器的蛇。手机推送、邮件提醒、微信红点,这些“惊蛇”信号无处不在。学会在信息洪流中选择性“入草”,反而成了保护注意力的必备技能。下次看到工作群凌晨弹出的消息,不妨学学成语里的智慧——该回应时果断,该潜水时也别有心理负担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你下次遇到突发状况,是会做愣在原地的“呆蛇”,还是成为那个既能快速反应又不失风度的“智慧蛇”?成语里的古老智慧,其实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演新剧情。

惊蛇入草的造句

  1. 造句 似鱼返大洋,飞鸟归林,惊蛇入草,更是淋漓如意。
  2. 造句 吴起已飞掠而起,用的是一招‘惊蛇入草’。
  3. 造句 亏得子飞眼快,起个惊蛇入草之势,向斜刺里一钻,钻了开去,否则,几乎压在树下。
  4. 造句 他认为,书法,最能体现的就是文武之道,从张旭的“观公孙大娘舞剑器”到怀素的“飞鸟出林,惊蛇入草”动静、张弛、得悟要津。
  5. 造句 那镖头听到沈春霖大声呼喝,愈加分心,而罗玉的剑却已如惊蛇入草般刺出,哪里还收得回来中,只听“啊”。
  6. 造句 果然笔势凌空,变幻莫测,好比长江奔腾,一泻千里,又如飞鸟出林,惊蛇入草!当真绝世墨宝,绝世墨宝!
  7. 造句 最是似刻似划的钢针牛毛乱线,柔韧飘逸,轻若鸿羽,是画面上的惊蛇入草、飞鸟出林,又是幽咽寒泉、喁喁低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