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à dào hǎo chù
成语解释:恰:正好。办事、说话正好达到最适当的地步。
成语出处:清 王士禛《带经常诗话》:“元倡如初写黄庭,恰到好处;诸名士和作皆不触及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状语、补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恰到好處
英文翻译:be just perfect
恰:1.适当;合适:恰当。2.副词。正;刚刚:恰巧。恰到好处。
到:1.达于某一点;到达;达到:到期。迟到。火车到站了。从星期三到星期五。2.往:到郊外去。到群众中去。3.用作动词的补语,表示动作有结果:看到。办得到。说到一定要做到。想不到你来了。4.周到:想得很到。有不到的地方请原谅。5.姓。
好:[hǎo]1.优点多的;使人满意的(跟“坏”相对):好人。好东西。好事情。好脾气。庄稼长得很好。2.合宜;妥当:初次见面,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。3.用在动词前,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:好看。好听。好吃。4.友爱;和睦:友好。好朋友。他跟我好。5.(身体)健康;(疾病)痊愈:体质好。身子比去年好多了。他的病好了。6.用于套语:好睡。您好走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:计划订好了。功课准备好了。外边太冷,穿好了衣服再出去。坐好吧,要开会了。8.表示赞许、同意或结束等语气:好,就这么办。好了,不要再说了。9.反话,表示不满意:好,这一下可麻烦了。10.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,用法跟“多”相同:哈尔滨离北京好远?[hào]1.喜爱(跟“恶”wù相对):嗜好。好学。好动脑筋。好吃懒做。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。2.常容易(发生某种事情):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。
处:[chǔ]1.居住:穴居野处。2.跟别人一起生活;交往:处得来。处不来。他的脾气好,挺容易处。3.置身在(某地、某种情况等):地处闹市。处变不惊。设身处地。我们工厂正处在发展、完善的阶段。4.处置;办理:论处。处理。5.处罚:处治。惩处。处以徒刑。6.姓。[chù]1.地方:住处。心灵深处。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。2.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(级别一般比局低,比科高),也指某些机关:科研处。总务处。办事处。联络处。
成语是中文里的“调味料”,用得好能让表达更生动。比如有人问:“什么是‘水到渠成’?”举个例子,小明每天坚持练习书法,三年后终于获得全国比赛冠军,老师说:“功夫下足了,获奖自然是水到渠成。”这里的关键是“长期积累”和“自然结果”——就像水积够了,渠道自然形成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成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?”举个例子,“举一反三”是成语,而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是俗语。成语多来自经典故事,结构固定;俗语更口语化,强调生活经验。比如工作中遇到问题,领导说“要举一反三”,其实是提醒你“从一个现象推导出规律”,而不是单纯模仿操作步骤。
成语的活用需要场景感。比如“因地制宜”怎么用?假设某城市改造旧街区,设计师说:“不能照搬网红模板,要因地制宜保留本地特色。”这比直接说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”更有画面感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既可用于城市规划,也能用在家庭教育中——比如根据孩子性格选择教育方式。
为什么有些成语容易被误用?比如“空穴来风”本指“事出有因”,现在常被误用为“毫无根据”。这就像煮菜时把糖当盐用,味道全变了。要避免这种情况,可以查证成语出处。比如《庄子》里的“朝三暮四”,原意是“用不同说法达成同一目的”,现在却变成“反复无常”的意思,这种演变本身就很有意思。
个人认为,成语的生命力在于“变形能力”。比如“见贤思齐”放在现代职场,可以形容新人主动学习优秀同事的工作方法;用在家庭教育中,可以是父母鼓励孩子结交积极向上的朋友。这种跨场景的适应性,让四字短语跨越千年依然鲜活。下次写作时,不妨试试把成语当作积木,根据要表达的意思重新组合搭建。
最后分享一个冷知识:成语中动物出现的频率极高。从“马到成功”到“虎头蛇尾”,这些意象帮助人们快速建立联想。试着在聊天时用“如鱼得水”代替“过得不错”,用“鹤立鸡群”替代“特别突出”,语言会突然变得有画面感。记住,好工具要用在合适的地方,就像穿西装不适合去爬山,选对成语才能事半功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