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ǒng
  • huāng
  • wàn
  • zhu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

成语解释: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。
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:“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‘十分动摇’、‘恐慌万状’两句话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惊慌

繁体字形:恐慌萬狀

英文翻译:extremely panicky

恐慌万状的意思

恐:1.害怕;畏惧:恐慌。惊恐。有恃无恐。诚惶诚恐。2.使害怕:恐吓。3.恐怕:恐难胜任。他不出席恐有原因。

慌:1.急;不沉着:慌张。慌忙。2.恐惧;不安:惊慌。心慌。3.表示难以忍受:闷得慌。

万:[wàn]1.数目。十个一千。2.比喻很多:万众。万般。3.副词。极;很;绝对:万没想到。万不得已。[mò]〔万俟〕复姓。俟(qí)。

状:1.形状;样子:状态。奇形怪状。2.情况:状况。病状。罪状。3.陈述或描摹:状语。不可名状。4.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:供状。行状。5.指诉状:状纸。告状。6.褒奖、委任等文件:奖状。委任状。

成语评论

恐慌万状”这个词,一听就让人联想到极度紧张的画面。比如古代战场上,敌军突然夜袭,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,火光冲天、马蹄声如雷,有人大喊“粮草被烧了!”,一瞬间所有人脸色煞白、手足无措,连武器都拿不稳——这种“恐慌万状”的场景,恰恰暴露了人在突发危机前的本能反应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面对意外时容易失去理性?其实,大脑在高压下会优先启动“战斗或逃跑”模式,理性思考反而会被暂时压制。

再举个现代例子:股市突然暴跌10%,交易大厅里一片哗然。有人盯着屏幕浑身发抖,有人疯狂打电话抛售股票,甚至有人瘫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:“全完了……”这种群体性的“恐慌万状”,往往源自对未知的恐惧。有趣的是,这种情绪会像病毒般传染——当所有人都觉得天要塌了,个体的判断力就会集体“掉线”。这时候不妨思考:恐慌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历史证明,绝大多数危机最终都会被时间化解,就像暴雨过后总会放晴。

我曾在登山时遇到过类似体验。突遇暴风雪导致能见度骤降,队伍里有位队友突然崩溃大哭,反复念叨“我们出不去了”。这种“恐慌万状”的情绪差点让整个团队陷入混乱。关键时刻,领队冷静分配任务的行为像定海神针,最终大家平安脱险。这让我意识到:恐慌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被恐慌主导决策。就像老话说的“急中生智”其实是个伪命题,真正的智慧往往诞生于平静之后。

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,反而放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。比如某地发生地震的新闻刚出,千里之外就有人开始抢购物资,尽管当地根本不受影响。这种“恐慌万状”的扩散速度,比灾难本身传播得更快。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掌控生活,对失控的容忍度越来越低。但换个角度看,人类不正是通过不断应对危机才走到今天的吗?

最后分享个观察:那些经历过真正困境的人,往往对“恐慌万状”有不同理解。他们就像经历过风浪的老水手,知道再大的浪头也有过去的时候。这种认知不是麻木,而是建立在对生命韧性的深刻信任之上。所以当下次遇到令人惊慌的状况时,不妨先深呼吸三次——你会发现,绝大多数“万状”的恐慌,其实都藏着转机的缝隙。

恐慌万状的造句

  1. 造句 她望见他跌下而恐慌万状。
  2. 造句 杜若大惊失色,在任燕恐慌万状的尖叫声中飞身冲上楼,抱起哭哭啼啼的若虚,就半是安慰半是呵哄的在楼道踱起步来。
  3. 造句 凉州人恐慌万状,纷纷来投军,几天时间便聚十多万人。
  4. 造句 惊心吊胆惊弦之鸟恐慌万状恐后争先栗栗危惧。
  5. 造句 可此刻、天地间幽灵疯杀,众人见此一幕、偕惊吓得满汗淋漓,恐慌万状,小孩子哭声更聚,彻荡天地。
  6. 造句 最后,钢结构开始发出嘎嘎的响声,而且左右摇晃,来到工地的钢结构工人们,个个都恐慌万状,个个都以为发生了地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