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uò
  • b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ī guò bàn yǐ

成语解释:指已领悟大半或事情已获大部解决

成语出处:《周易·系辞》:“知者观其蒃辞,则思过半矣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思過半矣

英文翻译:Half thought

思过半矣的意思

思:[sī]1.想,考虑,动脑筋:思想(a.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;b.想法,念头;c.思量)。思忖。思索。思维。沉思。寻思。见异思迁。2.想念,挂念:思念。思恋。相思。3.想法:思绪。思致(新颖独到的构思、意趣)。构思。4.姓。[sāi]〔于思〕多胡须的样子,如“自捋颔下,则于思者如故矣”。
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
半:1.二分之一;一半(没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前,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后):半尺。一斤半。半价。过半。一年半载。2.在…中间:半夜。半路上。半山腰。半途而废。3.表示很少:一星半点儿。一鳞半爪。4.不完全:半新的楼房。房门半开着。5.姓。

矣:1.用在句末,跟“了”相同:由来久矣。悔之晚矣。2.表示感叹:大矣哉。

成语评论

小明最近在准备数学竞赛时遇到了难题,连续三天卡在同一道题上。他反复检查自己的解题步骤,突然一拍大腿:"啊!原来漏掉了中间的关键转换公式!"一旁的室友笑道:"你这算是'思过半矣'了吧?"小明挠挠头:"确实,虽然还没完全解开,但已经找到关键突破口了。"

这个成语到底什么意思呢?简单说就是通过深入思考,已经理解了问题的大部分本质。就像拼图时找到中心块,虽然还没拼完,但已经掌握整体框架。工作中常见这种情况——项目经理发现某个环节的疏漏导致整体延误,在排查时突然说:"各位,我思过半矣!问题出在供应商的交付周期上。"

有人会问:"这和普通的'想通了'有什么区别?"关键在于思考的深度和系统性。"思过半矣"强调通过系统分析抓住主要矛盾,就像医生诊断时,通过排除法锁定病灶区域。比如社区调解员处理邻里纠纷,在倾听双方陈述后说:"我大概思过半矣,主要矛盾集中在公共区域使用权上。"

现代人还适用这个成语吗?我认为特别适合信息爆炸的时代。面对海量资讯,更需要这种抓本质的思考能力。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在用户调研中发现,看似复杂的使用障碍,核心其实是界面按钮的位置问题。这种"思过半矣"的洞察,往往能节省80%的无效劳动。

个人观察发现,善于运用这种思维的人有个共同点:他们会在笔记本左侧写现象,右侧画思维导图。就像厨师研发新菜,尝遍各种食材搭配后忽然顿悟:"酸甜比例应该2:1!"这时候的灵光乍现,正是"思过半矣"的生动写照。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先问自己:"我是否已经思过半矣?"

思过半矣的造句

  1. 造句 语言政策是国家大政方针之一,举一反三,其余可思过半矣!李光耀认为成功的第二大因素,是开放社会。
  2. 造句 风水师之社会地位,可思过半矣。
  3. 造句 我以为不必陈述什么大道理,只要回归人情,就可思过半矣。
  4. 造句 自此以往,尽推无穷,知者观之,思过半矣。
  5. 造句 小学生徒能读此书,详山势水脉险夷广狭,则他日或从兵事,攻守进退之划策,有思过半矣。
  6. 造句 酷吏成也好,败也罢,丰富的历史教训,斑斑可考;然其留害遗毒之深,不可小觑,有识之士,当思过半矣。
  7. 造句 气色,旋生相之用也,则行年之休咎,可由此而验知者,参之人之贵贱,思过半矣。

"思过半矣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