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uái 怀
  • shān
  • xiāng
  • l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uái shān xiāng líng

成语解释:谓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。

成语出处:《尚书·尧典》:“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洪水

繁体字形:懷山襄陵

英文翻译:flooding

怀山襄陵的意思

怀:1.胸部或胸前:掩着怀。小孩儿睡在妈妈怀里。2.心怀;胸怀:壮怀。襟怀。3.思念;怀念:怀乡。怀友。怀古。4.腹中有(胎):怀胎。怀孕。5.心里存有:怀恨。不怀好意。少(shào)怀大志。6.姓。
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
襄:1.帮助:共襄义举。2.姓。

陵:1.丘陵:陵谷变迁(比喻世事发生极大的变迁)。2.陵墓:中山陵。十三陵。谒陵。3.欺侮;侵犯:陵压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怀山襄陵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。它最早出自《尚书·尧典》,原意是形容洪水包围山岭、漫过丘陵的浩大场景。但放到今天,这个成语还能怎么用呢?咱们先来看个例子。

假设你正在写一篇关于抗洪救灾的文章:“暴雨连下三天,河水暴涨,竟有怀山襄陵之势。抢险队员站在堤坝上,望着远处被洪水吞没的屋顶,攥紧了手中的沙袋。”这里的“怀山襄陵”不仅描绘了水势凶猛,更暗示着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渺小与顽强。
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这么生僻的成语?其实关键在于它的画面感——当“洪水漫过山丘”这个意象出现时,读者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铺天盖地的水域,比直说“洪水很大”更有冲击力。就像用“排山倒海”代替“声势浩大”,成语特有的浓缩感能让文字瞬间生动起来。

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。如果给小学生讲故事,说“洪水怀山襄陵般涌来”,孩子可能会满脸问号。但若是用在历史纪录片解说词里:“大禹治水时面对的正是怀山襄陵的危局”,顿时就让观众感受到上古洪灾的严峻程度。这提醒我们:好词要用在懂它的人看得见的地方。
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是它的动态感。一个“怀”字让洪水像张开双臂拥抱山峦,而“襄”字又带着向上漫溢的动势。这种文字张力在现代汉语中尤为珍贵,就像给文章装上了立体环绕声效。下次描写台风过境或市场动荡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说不定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。

当然,语言始终在演变。或许再过几十年,“怀山襄陵”会被赋予新解,比如形容某种铺天盖地的社会风潮,或是科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。文字就像水流,既能怀山襄陵,也会在时光冲刷中塑造出新的河道。

怀山襄陵的造句

  1. 造句 “当帝尧时,鸿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。
  2. 造句 汤汤洪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,有能使治者?
  3. 造句 古籍《尚书·尧典》记,“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
  4. 造句 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
  5. 造句 “洪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昏垫。
  6. 造句 “嗟,四岳,汤汤洪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,有能使治者?”都回答鲧可以担此大任。
  7. 造句 当帝尧之时,鸿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下民其忧。
  8. 造句 ……尧遭洪水,怀山襄陵,天下分绝为十二州,使禹治之。
  9. 造句 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任其发展,恐成“汤汤洪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”局面。

"怀山襄陵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