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ěn jī shòu kě
成语解释: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
繁体字形:忍饥受渴
英文翻译:Hunger and thirst
忍:1.忍耐;忍受:忍痛。2.狠心;硬着心肠:忍心。残忍。
饥:1.饿:饥餐渴饮。如饥似渴。2.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:连年大饥。
受:1.接受:受贿。受教育。受到帮助。2.遭受:受灾。受批评。受委屈。3.忍受;禁受:受不了。受得住。4.适合:受吃(吃着有味)。受看(看着舒服)。受听(听着入耳)。
渴:1.口干想喝水:解渴。又渴又饿。临渴掘井。2.迫切地:渴望。渴念。3.姓。
“忍饥受渴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老派,但它的场景咱们现代人也能遇到。比如你正忙着赶一个项目,连饭都顾不上吃,这时候同事递来一块饼干,你摆摆手说“没事,我忍一忍”,这其实就是“忍饥受渴”的现实版。问题来了:人为什么要主动选择挨饿受渴呢?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积极——有时候暂时的忍耐,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。
记得去年爬雪山时向导说的话吗?“咱们现在少喝点水,下山才能留足补给”,这就是典型的主动忍耐。生活中这种选择无处不在:备考学生通宵刷题顾不上吃饭,急诊医生连台手术十几个小时不休息。表面看是受苦,实则是把资源集中到优先级更高的事情上。但要注意,这种状态不能变成自我感动式的“硬扛”,饿了该吃还得吃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紧急关头,人越容易激发忍耐力。汶川地震时被困127小时的矿工,靠半瓶矿泉水撑到救援;沙漠探险者用仙人掌汁解渴,这些极端案例展示了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惊人弹性。不过普通人不必效仿这种极限操作,重点在于理解“忍耐”与“目标”的辩证关系——就像跑马拉松时调整配速,关键要找到可持续的节奏。
个人觉得,“忍饥受渴”在当代有了新内涵。比如创业者为产品上线连续吃泡面,表面是在吃苦,实则是享受创造价值的愉悦感。这种主动选择的忍耐,和旧社会被迫挨饿有本质区别。就像健身爱好者练到力竭时的酸痛,疼痛背后是突破极限的满足。所以核心问题或许该换个角度:我们如何在物质丰富的时代,保持对目标的纯粹追求?
下次看到有人忙到忘记吃饭,别急着批评“不爱惜身体”。不妨观察他们眼里的光——那可能是找到了值得全心投入的事情。当然,长期透支肯定不健康,但偶尔的战略性忍耐,就像按下生活里的加速键,让我们在有限时间内突破惯性。毕竟,没有人在喝下午茶的时候改变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