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ú dú fù shū
成语解释:徒:只。父书:父亲之言论。白读父亲的兵书。比喻人只知死读书,不懂得运用知识,加以变通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括徒能读其父书,不知合变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读死书
繁体字形:徒讀父書
英文翻译:unable to profit from what one has read
徒:1.步行:徒步。徒涉。2.空:徒手。3.白白地:徒然。徒劳无益。4.只;仅仅:家徒四壁。5.从事学习的人:徒弟。徒工。学徒。师徒。6.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:信徒。教徒。党徒。7.人(多指坏人):匪徒。暴徒。赌徒。叛徒。8.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:徒刑。
读:[dú]字的念法;读音:异读。“长”字有两读。[dòu]语句中的停顿。古代诵读文章,分句和读,极短的停顿叫读,稍长的停顿叫句,后来把“读”写成“逗”。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,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。见〖句读〗。
父:[fù]1.父亲:父子。老父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:祖父。伯父。舅父。[fǔ]1.老年男子:田父。渔父。2.同“甫1”3.姓。
书:1.写字;记录;书写:书法。大书特书。振笔直书。2.字体:楷书。隶书。3.装订成册的著作:一本书。一部书。一套书。丛书。新书。古书。书店。4.书信:家书。书札。5.文件:证书。保证书。说明书。挑战书。白皮书。6.姓。
“徒读父书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早,但它背后的道理却特别接地气。比如,小明从小被父母逼着背《孙子兵法》,可第一次参加辩论赛时,他只会机械地引用书里的话,结果被对手反问得哑口无言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徒读父书”。
核心问题:为什么光有理论不够? 其实这和现代人学编程特别像。有人能把Python语法倒背如流,但遇到真实项目要处理百万级数据时,立刻发现书本上的案例和现实场景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有个真实案例特别有意思。某互联网大厂招了个理论型人才,他设计产品时完全照搬商学院教材里的“用户画像模型”,结果做出来的功能根本没人用。这让我想起战国时期的赵括——他要是活在今天,估计也会把商业计划书写得天花乱坠,却在市场验证阶段摔得鼻青脸肿。
个人观察: 我发现职场上有个“20%理论+80%实践”的隐形法则。就像学游泳,教练讲得再详细,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换气。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能把父辈经验当工具包,而不是当圣经的人。
有个现象挺值得玩味:那些创业成功的年轻人,往往既尊重父辈的商业智慧,又会结合直播带货、私域流量这些新玩法。他们就像拿着祖传菜刀做分子料理,既没有抛弃传统,又突破了固有思维。
下次看到年轻人捧着管理学的厚书苦读时,或许可以提醒他们:真正的学问不在纸面上,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。毕竟,生活这本大书可比任何教材都来得鲜活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