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ìng
  • zhōu
  • s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ìng yī zhōu sān

成语解释:径:圆的半径;周:圆的周长。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:3,比喻两者相差很远

成语出处:《周髀算经》上卷:“勾股圆方图。”汉 赵爽注:“圆径一而周三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差距大

繁体字形:徑一周三

英文翻译:One Wednesday

径一周三的意思

径:1.小路:曲径。山径。2.喻指达到目的的途径、方法:捷径。门径。3.副词。直接地:径行办理。4.直径:口径。半径。5.古又同“”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周:1.周围;圆形的外围:四周。圆周。绕地球一周。2.环绕;绕一圈:周而复始。3.普遍;整个;全:众所周知。周天。周身。4.时间的一轮;特指一个星期:周期。一周。5.完备:招待不周。计划周密。6.接济;救济:周济。周急。7.朝代名。1.(约前1046—前256)。周武王灭商后建立。从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,建都镐京(今陕西西安),史称西周。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(今河南洛阳西),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,史称东周。东周分为春秋、战国两个时期。2.北朝之一(557—581)。宇文觉灭西魏后建立。建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国号周,史称北周。为隋所灭。3.五代之一(951—960)。郭威灭后汉后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周,史称后周。为北宋所灭。8.古又同“中(zhōng)”:不周于用(不中用)。
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径一周三”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它来源于古代数学中的圆周计算,字面意思是“直径为一,周长就是三”,相当于用3作为圆周率的近似值。虽然今天的我们知道π≈3.1416,但古人这种“抓大放小”的智慧,反而藏着不少生活哲理。

举个例子,一位木匠要做个圆木桶,手头没有精密工具怎么办?他可能会用绳子绕桶口一圈量出周长,再直接除以三估算直径。这时候旁边的小徒弟问:“师傅,这样误差不会太大吗?”木匠哈哈一笑:“做桶又不是造钟表,留点缝隙反而方便组装!”你看,这就是“径一周三”的典型应用场景——在有限条件下快速解决问题,比追求绝对精确更重要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科技这么发达,这种粗糙算法还有意义吗?”我们不妨看看现代建筑工地。工程师计算混凝土用量时,往往会先按“1立方米=2400公斤”估算,再留出5%的冗余。这种“模糊的正确”其实比“精确的错误”更实用——毕竟实际施工中材料损耗、地形误差等因素,可比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字影响大得多。

我个人在工作中也常用这种思维。比如做市场预测时,与其纠结“用户增长率是27.3%还是28.1%”,不如先确定“是否超过25%”这个关键阈值。就像古人用径一周三造水车,现代人用经验法则做决策,本质上都是在信息不完备时把握主要矛盾。当然,这不代表放弃精准计算,而是像盖房子先打地基再精装修——分阶段采取不同策略。

下次遇到需要快速判断的情况,不妨试试“径一周三”的智慧。当你在超市估算购物总价,在厨房目测调料分量,甚至规划假期行程时,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,或许能让你少几分纠结,多几分从容。毕竟生活不是数学考试,有时候“差不多”反而能让我们腾出手来,抓住更重要的事。

"径一周三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