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áng
  • duó
  • zhè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áng cí duó zhèng

成语解释:同“强词夺理”。

成语出处:元·关汉卿《金线池》第三折:“但酒醒,硬打挣,强词夺正,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无理强辩

繁体字形:強詞奪正

英文翻译:Strong words

强词夺正的意思
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
夺:1.强取;抢:掠夺。巧取豪夺。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。强词夺理。2.争先取到:夺冠。夺红旗。3.胜过;压倒:巧夺天工。先声夺人。4.使失去:剥夺。褫夺。5.失去:勿夺农时。6.作决定:定夺。裁夺。7.(文字)脱漏:讹夺。

正:[zhèng]1.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(跟“歪”相对):正南。正前方。前后对正。这幅画挂得不正。2.位置在中间(跟“侧、偏”相对):正房。正院儿。3.用于时间,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:正午。4.正面(跟“反”相对):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。5.正直:正派。公正。方正。心术不正。6.正当:正路。正理。钱的来路不正。7.(色、味)纯正:正红。正黄。颜色不正。味道不正。8.合乎法度;端正:正楷。正体。9.属性词。基本的;主要的(区别于“副”):正文。正编。正本。正副主任。10.姓。[zhēng]正月:新正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明明对方说的话漏洞百出,却非要摆出一副"我永远正确"的架势?这种时候我们常会想到"强词夺理"这个成语。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强词夺理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朋友A借了同事的充电宝弄丢了,面对质问时他说:"不就是个充电宝吗?你工资那么高还在乎这点钱?"这就是典型的强词夺理——用无关的借口转移焦点,把责任推给受害者。

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沟通方式呢?心理学研究发现,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理亏时,防御机制会启动。就像职场会议上,某员工方案被指出问题后突然提高嗓门:"你们根本不懂市场!"这种用音量替代逻辑的做法,本质上是用强势姿态掩盖心虚,反而更容易暴露思维漏洞。

有趣的是,强词夺理在现代社会正发生微妙变化。有些人会刻意堆砌专业术语来"武装"错误观点,比如网购纠纷时卖家说:"根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,物流轨迹本来就有不确定性。"这种披着知识外衣的诡辩,本质上仍是强词夺理的升级版。

面对强词夺理者该如何应对?我的建议是保持"四不原则":不争辩、不激怒、不附和、不妥协。就像处理亲戚间的育儿观念冲突,当对方说"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"时,可以微笑回应:"您的生活经验确实宝贵,我们不妨先看看孩子的实际表现。"这种柔和的应对既能守住立场,又避免了无谓争执。

观察发现,强词夺理现象在代际沟通中尤为明显。年轻人常抱怨长辈"不讲道理",而长辈觉得晚辈"不服管教"。其实双方都需要理解:有效沟通不是辩论赛,输赢不重要。试着用"我理解您担心..."的句式开头,往往比直接反驳更能化解强词夺理的困局。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清醒的认知尤为重要。当看到网络大V用"所有专家都认为..."来佐证偏激观点时,我们要学会分辨其中是否隐含强词夺理的成分。记住:真正的道理经得起推敲,不需要用夸张的修辞或气势来包装。

最后想分享个有趣发现:越是知识渊博的人,越少使用强词夺理的表达方式。他们更倾向于说"这个领域我了解有限"或者"我们换个角度想想"。这种谦逊态度反而让观点更具说服力。或许,承认认知局限才是破除强词夺理魔咒的关键钥匙。

"强词夺正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