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án
  • jīn
  • liǎ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án jīn gū liǎng

成语解释:指过分仔细地斟酌掂量轻重
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第一卷:“故意走出屋檐,件件的翻复认看,言真道假,弹筋估两的在日光中炫耀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估算

繁体字形:彈筋估兩

英文翻译:Elastic reinforcement evaluation

弹筋估两的意思

弹:[dàn]1.弹子:弹丸︱泥弹。2.枪弹;炮弹;炸弹。[tán]1.用手指弹击:把袖子上的土弹掉。2.用手指、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:弹吉他。弹钢琴。3.有弹力或用弹力发射:弹簧。弹射。4.抨击;检举:弹劾。讥弹。

筋:1.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:筋骨。2.口语称皮下的静脉管:青筋。3.肌肉的旧称。4.像筋的东西:叶筋。钢筋。

估:[gū]大致推算:估产。[gù]〔估衣〕出售的旧衣服。
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
成语评论

今天咱们来聊聊"弹斤估两"这个成语。啥叫"弹斤估两"呢?简单说就是过分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,像买菜时非要让摊主多送根葱,工作中死磕同事的小失误,生活中总盯着别人的小毛病不放。这成语就像面镜子,照出我们常犯的"计算器综合征"——总想用电子秤的精度衡量人情世故。

举个例子,老王在菜场买排骨,非要店家把剁好的排骨再过秤确认,结果后面排队的张大妈急得直跺脚。这场景让我想到去年装修房子那会儿,为选瓷砖花纹纠结了半个月,等施工队都等涨价了。您说值当吗?咱们的注意力就像手机电量,用在琐事上多了,正经事就不够用了。

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为啥现在年轻人更容易"弹斤估两"?上周在咖啡馆听见两个姑娘讨论AA制,连3块钱的打包盒钱都要精确到分。要我说啊,这不是小气,是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选择焦虑。就像刷短视频时总怕错过更好的,结果半小时都在同一类视频里打转。

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。我认识的设计师小林就是靠着"弹斤估两"的劲头,把每根线条都调整到毫米级,才拿下国际大奖。关键要分清场合,像外科手术需要精确到0.1毫米,但朋友聚餐要是计较谁多喝了一杯奶茶,那就真成了"电子秤成精"。

最后说个真事儿。邻居李姐以前总抱怨物业修剪的灌木不对称,后来跟着驴友团去了趟西北,看到戈壁滩上顽强生长的骆驼刺,突然开窍:"连大自然都不讲究绝对对称,我较哪门子劲呢?"这话听着糙,但理儿真对。有时候把生活调成"宽容模式",反而能看见更辽阔的风景。

说到底,"弹斤估两"就像厨房里的盐,放对了量能提鲜,放多了就齁嗓子。咱们既要保持认真生活的态度,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"睁只眼闭只眼"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下次遇到想较真的时候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事儿五年后还重要吗?

"弹筋估两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