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uò rú fú bìng
成语解释:扶病:支持病体。弱得像支撑着病体一样。形容身体非常虚弱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7回:“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红若施脂,弱如扶病,近乎闺阁风度,故以女命名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弱如扶病
英文翻译:Weak as a fulcrum
弱:1.气力小;势力差(跟“强”相对):软弱。衰弱。他年纪虽老,干活并不弱。2.年幼:老弱。3.差;不如:他的本领不弱于那些人。4.丧失(指人死):又弱一个。5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少于此数(跟“强”相对):三分之二弱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扶:1.用手支持使人、物或自己不倒:扶犁。扶老携幼。扶着栏杆。2.用手帮助躺着或倒下的人坐或立;用手使倒下的东西竖直:扶苗。护士扶起伤员,给他换药。3.扶助:扶贫。扶危济困。救死扶伤。4.姓。
病:1.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:疾病。心脏病。他的病已经好了。2.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状态:他着了凉,病了三天。3.害处;私弊:弊病。4.缺点;错误:语病。通病。5.祸害;损害:祸国病民。6.责备;不满:诟病。为世所病。
“弱如扶病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白。字面来看,“扶病”指的是带病支撑身体的状态,整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虚弱到像生病时勉强站立的样子。比如:“连续熬夜加班后,他走起路来弱如扶病,连说话都没了力气。”这种表达既生动又有画面感,让人瞬间联想到体力透支的疲惫感。
为什么要用“弱如扶病”而不是直接说“很虚弱”?成语的魅力在于用简短的词汇传递丰富的意象。“弱如扶病”不仅描述身体状态,还暗含了“坚持”“勉强支撑”的意味。比如描写运动员受伤后坚持比赛:“她最后一圈弱如扶病地冲过终点,全场观众为之动容。”这里既点明了身体的极限,又突出了精神上的韧性,这是单纯用“虚弱”无法传达的。
现代生活中还能怎么用这个成语?它不仅能形容身体状态,也能比喻事物或组织的脆弱性。比如描述小微企业生存现状:“疫情冲击下,不少店铺弱如扶病,靠着老客户的情怀苦苦支撑。”这种用法将抽象的经营困境具象化,让读者更容易共情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这个成语其实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“坚持”的矛盾态度。一方面赞美带病坚持的毅力,另一方面也暗示这种状态不可持续。就像我们常说的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”,过度消耗健康的行为在今天看来需要更理性地看待。或许这正是古老成语与现代健康观念的碰撞——既要学习其中的韧性精神,也要避免陷入自我损耗的误区。
下次遇到需要强调“脆弱中的坚持”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,能打开更细腻的情感表达。比如描写熬夜复习的学生:“台灯下弱如扶病的背影,藏着对未来的孤注一掷。”这样的句子,是不是比平铺直叙更有感染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