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 tiān gèn dì
成语解释:弥:满;亘:横贯。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。形容数量很多
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回:“允曰:‘董贼之罪,弥天亘地,不可胜言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人或动植物
繁体字形:彌天亙地
英文翻译:Heaven and earth
弥:[mí]1.满,遍:弥满。弥月(a.整一个月;b.婴儿满月)。弥望(满眼)。弥天(满天,形容极大的)。2.补,合:弥补。弥缝。弥封。3.更加:弥坚。欲盖弥彰。4.水满的样子:弥漫。5.久,远:弥留(病久留不去,后称病重将死)。弥亘(连绵不断)。6.姓。[mǐ]古同“弭”,平息,消灭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亘:(空间上或时间上)延续不断:横亘。绵亘。亘古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弥天亘地”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先举个简单的例子:夏日午后突然乌云密布,闪电像银蛇般撕裂天空,暴雨倾盆而下,这种覆盖整个视野的天气变化,就是“弥天亘地”最直观的体现。它既形容自然现象的广阔无边,也常被用来比喻某种声势浩大的社会事件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描述负面场景吗?并非如此。比如春节期间,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,喜庆的红色从城市蔓延到乡村,这种全民参与的节日氛围同样称得上弥天亘地。关键在于把握“充斥天地、无处不在”的核心意象,既可用于自然景观,也能描述文化现象。
在商业领域,某品牌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营销,让广告出现在地铁站、短视频平台甚至外卖包装上,这种全方位渗透的推广策略,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弥天亘地?我个人认为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真正能形成弥天亘地效应的,往往是那些直击痛点的价值传递,而非简单的视觉轰炸。
如何避免使用这个成语时显得夸张?关键在找准参照系。当描述社交媒体热点时,说“话题热度弥天亘地”可能失真,但若说“相关表情包在三个社交平台同时刷屏”,配合成语使用就更具说服力。语言的精准度永远比辞藻堆砌更重要。
回到日常生活,晨雾笼罩整片山谷,无人机航拍画面里白茫茫望不到边际,这种时刻最能体会成语的字面意境。有趣的是,古人创造这个成语时或许未曾想到,千年后的我们能用科技手段如此直观地验证“弥天亘地”的真实存在。
当遇到需要强调影响力的场合,不妨将“弥天亘地”与具体数据结合。例如环保演讲中提到:“去年沙尘暴影响范围达230万平方公里”,紧接一句“堪称弥天亘地的生态警报”,既保留文学色彩又增强可信度。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,往往比单一修辞更有感染力。
最后值得思考的是:在万物互联的今天,真正弥天亘地的或许不再是自然现象,而是信息洪流中那些持续产生共鸣的思想。就像经典文学作品的核心理念,经历时代变迁依然能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,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递,或许才是成语最富生命力的现代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