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án
  • z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dì nán zǐ zhí

成语解释:泛指晚辈男子

成语出处:清 张南庄《何典》第二回:“不一时,催命鬼领了几个弟男子侄来到庙前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晚辈男子

繁体字形:弟男子姪

英文翻译:Brother in law and nephew

弟男子侄的意思

弟:[dì]1.同父母(或只同父、只同母)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:弟弟。兄弟。2.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:表弟。堂弟。3.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:老弟。师弟。4.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:弟子。徒弟。5.古同“”,次序。6.古同“”,但。[tì]古同“”,孝悌。[tuí]〔弟靡〕颓唐;柔顺。

男:1.男性。与“女”相对:男女平等。男演员。2.儿子:长(zhǎng)男。3.男爵,古代贵族五等爵位(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)中的最末一等。
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
侄:侄子,称哥哥或弟弟的儿子。也指同辈男性亲属或朋友的儿子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弟男子侄”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词有点陌生。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而是由“弟、男、子、侄”四个字组合而成,泛指家族中的年轻一代。如果要找一个类似的成语,或许“子子孙孙”更贴近这种“代际延续”的含义。例如:“老一辈总希望把传统手艺传给弟男子侄,让文化不断根。”

自问:为什么家族文化传承常常和年轻人挂钩?其实这和人类社会的延续性有关。年轻一代既是家族血脉的延续者,也是文化记忆的载体。就像老木匠手把手教孙子雕花,不仅传递技艺,更传递着“做事要细致”的家风。

现代生活中,这种传承有了新形式。我曾见过茶艺世家的“00后”用短视频记录制茶过程,弹幕里飘过“原来工序这么讲究”。这种用新媒介连接旧传统的方式,让“弟男子侄”的角色从被动接收者变成了主动传播者。

自问:没有血缘关系能算“弟男子侄”吗?在师徒制盛行的行业里,师傅带徒弟常会说:“我把你当自家孩子教”。这时候“弟男子侄”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归属感。比如非遗传承人收外姓徒弟,照样倾囊相授,因为他们看中的是技艺的延续而非姓氏的延续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当今年轻人更愿意传承“非实用型”技艺。朋友的表弟专门学习制作油纸伞,他说:“机械伞当然方便,但手作伞撑开时‘嘭’的那声响,是工业品给不了的仪式感。”这种选择背后,藏着对文化温度的追寻。

或许“弟男子侄”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必须按字面意思传给自己弟弟或侄子,而在于找到愿意接棒的人。就像春天播种时,重要的不是种子袋上的标签,而是土壤是否准备好孕育新的生命。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传承方式,关键在于那颗想把好东西留下去的心。

"弟男子侄"的相关成语